(四)留在文字裏的崑崙「古中國」
大禹治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事蹟。從堯帝在位的時候,罕見的大洪水淹沒了高山、丘陵。史前的這場毀滅人類文明的大洪水,許多民族都有記載,據《尚書﹒堯典》所述:堯帝時,天降大洪水,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不見邊際。在西方相應的時段,《聖經﹒創世記》寫道:「此事發生在二月十七日。這一天,天窗大開,大雨四十晝夜。……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這是一場毀滅上次人類文明的世界性大洪水。
圖8:州,甲骨文,水中的高地。 |
在《說文》的「州」字記錄了這一信息:「州,水中可居曰州。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
圖9:丘,甲骨文,像兩座山相連。 |
在《說文》還有一個字「丘」,「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崑崙東南。」丘就是地勢較高之處,崑崙山又稱崑崙丘,「中邦」指中央之國,天子之邦,居住在崑崙山的東南面。
《山海經》記載說:「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北……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帝台是作為祭祀、觀天象所用,一般建在京畿附近,是國家命脈所在。這也印證了「中邦之居」,在崑崙山附近的說法。
在《水經注》中引用了《禹本紀》說:「崑崙……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在大洪水之前,「地之中」在崑崙,這一點從祭祀傳統保留的信息也可印證,《禮記正義》中引用《括地像》稱:「地中央曰崑崙。」又雲:「其東南方五千里曰神州。」崑崙的往東南方向五千里,就是神州所在的地方。古老的祭祀儀式,既要祭神州之神,也要祭崑崙之神,地的中心從崑崙轉入神州,仍要祭祀崑崙,可見崑崙與中國一脈相承的關係。當時中華文明的中心就在崑崙山附近,隨著中心不斷向中原方向轉移,崑崙山的中心位置才漸漸淡化。
崑崙山平均海拔在5500至6000米,大洪水時,居住於崑崙山一帶的中國人,因為所處地勢海拔非常高,並能及時逃到崑崙山上,所以很多人倖存下來,渡過了這場大劫難。
在世界各民族的大洪水傳說中,大洪水過後,都只有極個別的人生存下來,《聖經》中記載,只有諾亞方舟上的諾亞一家人活了下來。而上古中國的眾多人口與古老文明卻奇蹟般地保留下來,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就是從大洪水前延續下來的史前文明,而在這個過程中,堯、舜、禹三代聖王以感天動地的大德,上承天道,下育民生,在毀滅性的大劫難中,將中華文明的根脈薪火相傳。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芒芒禹跡」,在中國各地關於禹的傳說與留存的古蹟頗多。禹是怎樣在四千餘年前,僅用了七、八年時間,就能劈山開川,疏九州島,通九川,即便以現代科技力量,也並不是容易的事,那麼在諸多典籍中記載的神跡,是不是就有可能存在呢?
屈原在《楚辭﹒天問》曾寫到:「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河海中的應龍,有甚麼樣的經歷?禹的父親鯀在治水時龍起到了麼作用?禹繼承父親的事業又是怎樣成功的?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曾寫到:「禹乘二龍,郭支為馭。」大禹治水,馭龍而行。《太平廣記》引《拾遺記》稱:「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黃龍指應龍,在大禹治水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禹負天命,治平九州島,上天安排具有黃龍、玄龜等神獸,為人力不可為之事。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普遍的存在。對於龍的示現,從上古時代,一直延續到歷朝歷代,在《二十四史》中,龍頻頻出現於各地,被視為上天示像的徵兆。
圖10:龍,甲骨文。 |
在《說文》中明確歸納了龍的特徵:「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是鱗甲獸中最大的,能潛伏在幽暗的地方,能飛騰在明亮的空中,能變的很小,能變的巨大,能變的很短,能變的很長,在春分飛升上天,在秋分潛到深淵。
大禹治水成功後,被封於夏地,開創了三代之首的夏朝。《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夏地在現在山西運城,大禹立都於夏。
圖11:鼎,甲骨文 |
地平天成,九州島納新。《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承天體。」鼎是青銅器鑄成的禮器,三足兩耳,用來盛置祭祀天地的祭品。大禹彙集九州島之銅,在荊山下鑄鼎,鼎在經過山林河湖時,魑魅魍魎類的精怪都不敢出來,這是因為鼎具有厚德,有著上承天意的威嚴。
對於鼎的來歷,在《史記﹒封禪書》中,漢武帝曾經詢問群臣鼎的事情,許多大臣都知道這樣的說法:傳說上古的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統之義,象徵著天地萬物的源起皆為造化之功;黃帝作寶鼎三,象徵著天地人合一,天大地大人亦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劃「九州島」,象徵著神州水患已除,華夏吐故納新,所以後世又稱革故鼎新。
上世紀二十年代,考古學家們發現,中國的鼎有著久遠的歷史,約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就出現了陶鼎──鬲,後來逐漸演變為銅鼎。《說文解字》:「鬲,鼎屬。三足。」鬲屬於鼎的種類,三足而立。讓考古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種久遠的陶鼎,與漢字一樣,只有中國存在,是中華文明獨有的文化現象,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濱田耕作曾經說過:「鬲為中國所獨有,蓋鼎之所自出。」
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黃帝鑄鼎時的情景的:「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作者用了「下迎」一詞,黃帝本來就是天上的天帝,下世開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幕已經拉開,黃帝以鼎告天,馭龍而返,這就是所說的「鼎成龍去」的由來。
黃帝在荊山鑄鼎,大禹也在荊山鑄鼎,意為承黃帝開創德治先河,以鼎像德,「天地人鼎足而三」,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神傳文化的歷程從此開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