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與「無字天書」(2)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五月十六日】(接前文

(三)倉頡造字

如果說伏羲八卦是以陰陽符號表達萬象、演繹天機,推理人事吉凶福禍,形成一套古代「術數」學系統的話,那麼倉頡造字就是直接取像於萬事萬物的特徵,將其以「字、書」的形式表達,亦承載了宇宙的內涵。

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河南新鄭一帶人。黃帝是本次人類中華五千文明史的始祖,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50年(或更早一些),在位一百年!

人文初祖黃帝
人文初祖黃帝

傳倉頡「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蟲,指所有動物),人稱「倉頡聖人、制字先師」。王充《論衡﹒骨相》也提到「倉頡四目」。有傳「四目重瞳」的,應屬誤傳,看倉頡畫像也不是重瞳。

造字聖人倉頡
造字聖人倉頡

北宋的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寫道:「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精誠所至)

倉頡造字就是直接觀察物之「形」,以平時積累的印象體悟其特徵,描畫出來,所以是「象形字」。如「爪」字就很像飛禽和動物的爪子,如「鳥」字、「齒」字都象形。象形是最基本的,還有「音、意」兼之。如「飛」字就很像飛禽,有翅膀,內有「升」字,含升高之意,是形、意相合,就連現代的飛機都像。人靠樹休息為「休」字,家具也多為木製品;「採」字:木上有爪,是樹上採摘之像;小大為「尖」;不正為「歪」,這些都是基於「象、意」造出來的。火入林為「焚」;神仙多在山中,故為「仙」字,都是會意字,又有情景。真是妙極了!「姥」是音、意相合的字。

倉頡書
倉頡書

《說文解字序》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像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倉頡「之書」是唯一流傳至今的正統漢字。《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正因為倉頡是以這種直接取像、取特徵、取情景、取意境,結合讀音和借代等方法創造了漢字,才使漢字得以通神!關於漢字通神的論述可以查找大法弟子的相關文章。

倉頡造字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表達了萬事萬物,而且是世界上最能(或唯一)承載其內涵的文字。漢字是中華傳統神傳文化最重要、璀璨的一顆明珠!

蒼天無語似有文,大地無字可通神?仰觀俯察參萬象,來把特徵造字文!

李時珍是直接研究草藥的特性。華佗、扁鵲看氣色,號脈,聞氣味,觀舉止等診斷方法是取「象」,從而分析病症,因為內在的問題必然達於表面,「表、裏」相通。而且,還有特異功能,能夠感應或看到內部的病因,那就是天目!其實,倉頡也是直接觀察研究萬物的特徵,是以文字表達而已。

倉頡者,聖人也!

(四)關於漢字

似乎現已有出土的倉頡所造文字:《倉頡書》。現今的「正體方塊漢字」是長期演變而來的,也是一個必然的成熟過程。即:倉頡書──甲骨文──鐘鼎文(金文)──小篆(秦朝「書同文」)──正體漢字。本人推測,正體方塊漢字已在漢朝定型。

目前常用漢字大約有5000字左右,康熙字典收錄四萬七千多字,一說還有搜集更多九萬多的。本人比較認可康熙字典的收錄。

漢字通常以一字代表一事物,也有以兩個字或以上表示的。如果以一個字代表,5000字就是5000種事物。如果以兩個字組合來代表,那就是12497500種事物。有的兩字還能顛倒排列,表示兩種不一樣的事物,那就更多了,比如「大地」和「地大」就不同。如果再加三個字組合,就又多了。

每個漢字是一個元素,可以將其隨意組合或排列形成語句,滿足各種需要。古文是很簡略的,一篇文章比現代同樣內容的白話文要節省很多。而且古文的合轍押韻、對仗、比擬、象徵等手法都很美,特別是律詩、詞賦將這些運用到了極致,是集這些美妙手法之大成,非常感人,非常有味道和嚼頭。可見非常的精華。

一個漢字,除讀音外,一見其形,思想中立刻反映出對應的實物或情景或概念,也就通達於內涵,這似乎決定了人的思維形式。所以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很可能不同於西方。大概外星人也就難於控制有傳統理念的中國人吧!

正體漢字(繁體)雖然大多筆畫較多,但是他是有內涵的。一般使用頻率高的可能也就不超過三、四千字,只要學會這幾千字,又能夠經常書寫(文章、書信等)就會越用越熟。

正體漢字的外形也是美的。比如一個人看到某人寫出的字,會驚訝地說:「呀!你的字真漂亮!」「你字寫的真好看!」所以中國人大多都會評價字寫的好不好。像標準的隸書、楷書:隸書的一筆講究「蠶頭燕尾」,楷書更是美極了,那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彎一勾都有美學的講究;可能還講究間架結構,筆畫的粗細勻稱,「合抱」「舒展」「中正」等等。有時我看那古版的書「古唐詩合解」(吳郡王堯衢翼雲注)(楷體),或者某人的書法,真是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愛看!

俗語說「文如其人」,說的是通過一個人寫的字和文章也能看出其人的品性、修養和性格。

漢字,你是華夏永遠的明燈!你將永生!

(五)有關傳說

傳說倉頡造字時出現過「鳳凰銜書」的神跡。倉頡在家鄉一處「高台」潛心研究造字的時候,飛過來一隻鳳凰,將嘴叼的一個東西丟在倉頡面前。撿起來一看,上面有一個蹄印,認不出是甚麼獸類的蹄印,正好來了一位獵人,告訴他這是貔貅的蹄印。倉頡受到啟發,由是依類象形,提取特徵造字。後人將此處做「鳳凰銜書台」,又在附近建廟,取名「鳳台寺」。

鳳凰銜書台
鳳凰銜書台

還有一件事發生,倉頡造出文字後,「天雨粟、鬼夜哭」。這如何解讀?怎麼看呢?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劉安以此舉例,是說人由蒙昧而開智開化,器物發達,因此機巧詐偽而生,「能愈多而德愈薄」。他的意思這不是好兆頭。的確李淳風《乙巳佔》中也把「天雨粟」視為不祥之兆。

本人認知有限,不敢在這裏高談,也沒有徹底思透這個問題,只作一探討:

首先應判斷該事件是否真有發生,而且與倉頡做字有無關聯?相信大概率為真。其次,此像是否為「不喜反憂」?而這《乙巳佔》也定論了。劉安認為這是社會的下滑。張果老倒騎驢也是此意。歷史上,人類科技發達到一定成度,人類往往就被毀滅掉,所以有不同的史前文明。

我的看法是:不是「科技越發達道德越下滑」的概念,而是因為很多人有了技能和工具後便捨本逐末,不再重德!

創世主造就三界與人類,難道就是讓人保持那樣的原始狀態嗎?難道不喜歡人類做出美好的事情來嗎?不會吧?神掌握的是最高的科技,絕不會不讓人健康的發展,這五千的輝煌神是讚歎的!就像師父給弟子開天目,假如不讓你看,那還給開開幹甚麼呢?是因為你想修煉、你不求,你重德才幫你的!人以道德為先為準繩健康的發展科技,就像這五千文明、以神鋪的路前行,這樣的發展路線,科技不是越高越好嗎?就像古代中醫,就像天目,那是多好的社會呢!說「現代科技越發達道德越下滑」還差不多,因為現代科技沒有神性,說白了是外星人的目的。不是「能愈多而德愈薄」,而是「不重德而德愈損」。不是科技導致的,而是不重德、排神導致的,概念被「偷換」了,本末倒置了。所以劉安看到的開化後的敗相亂象雖然為真,但推理卻錯了。

那為甚麼出現「天雨粟、鬼夜哭」的「天象」呢?

我只能試解如下,不一定對: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天象,不同的天機,不同的理,要辯證的看。在那一層次,他認為你會發展,會敗壞,他要的是「抱樸守拙」,所以給你一個警示。(當然「返本歸真」是修煉的理,是對的。)

但是假如那樣,不發明文字,那會是一種甚麼狀態呢?是繁榮嗎?有甚麼意義呢?會有這種五千文明的半人半神的帶有神性的輝煌文化與傑作嗎?我是不明白。

其二,宇宙的規律是成、住、壞、滅,他有甚麼高招改變這個呢?那滅的最後就是最敗壞,當然也必然是失去神的因素的現代科技及敗壞的文化。他想要「抱樸守拙」卻阻擋不了下滑,所以最後就銷毀掉。然而正是有這最後的敗壞、最後的危險,才有最後的救度!那就是最偉大智慧的創世主的法,法輪大法,唯有他才能改變這一切!改變成、住、壞、滅!從而圓容!!

由此說來,沒有倉頡先師的文字發明,沒有文化的鋪墊,今天師父如何傳法?怎樣度人?再者說了,倉頡造字沒有損德吧?那這個發明科技或說文化沒有排神吧?相反我看是積了大德了!數一數二的功勞!

說句笑話,你說「天雨粟」,我說「鳳銜書」,怎麼樣?

那麼看來,那一層「神」製造的「天雨粟、鬼夜哭」天象,是錯看了倉頡。而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認為,「天雨粟」是好事,「鬼夜哭」,好事。

(六)「簡化漢字」是對神傳文化的破壞

邪黨中共自篡奪中華民國大陸政權之初,便急不可耐的刮起了「簡化漢字」的妖風,首先從漢字上下手破壞傳統神傳文化。

建政後,毛澤東附和斯大林的蠱惑,要「文字改革」。最早在一九五二年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更名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九五五年一月拋出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說明」,一九五五年二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開始全面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那麼,「簡化」後的漢字就失去了原有的內涵!有媒體登載過有心人的順口溜,非常形像、深刻、具體的剖析了其簡化字的危害。比如:「產無生」(正體字:產),「愛無心」(正體字:愛),「親不見」(正體字:親)等等,都是中共治下的現實寫照!中共喊「高舉血旗向前進」,正體字「進」本來是「越走越佳」,可簡體「進」字竟是往井裏走!茫茫天意,竟也在其中?

中共是無神論,不相信神的存在,只相信魔鬼的進化論瞎話,所以它敢胡作非為,它敢戰天鬥地,「天不怕、它老大」,強盜治國,流氓統治。它敢隨意殺人,它敢瘋狂迫害法輪功,它敢誹謗神佛,敢活摘器官殺人賺黑錢。但是,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存在於天地之間的這個我,我到底是誰呢?是中共爛死中的一個將被淘汰的細胞呢?還是來自上界天國的一個高貴靈魂?

創世主造的人間可不是魔鬼中共永遠逞兇的樂園,因為新宇宙是具足真善忍特性的,新宇宙中是沒有共產黨這種敗壞物質的。

本文拋磚引玉,如有不當,請原諒。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