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執著觀念 闖過魔難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四月四日】這些年,我們學法小組能夠平穩的走到現在,也有不少故事呢!我待同修如家人,為她們的一關一難、一驚一喜而樂而憂,同修情很重。

無論哪個人有過不去的心性關,大家都會坐下來一塊兒交流。我也會傾力而為,熱心的把自己對大法的體悟和理解講給她們,但其中包含著心急、抱怨、強為和看不上人的心態都混在一起。同時,也使有的同修生出了依賴心,有啥事不願動腦子,都說給我聽,而解決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我決定,這並不是她們個人本質上的改變昇華,卻是靠外力推動的表象,我代替了人家修煉。

在她們自己沒悟到的法理面前,我反覆的、掰開揉碎的去講解、舉例、強調,對方看上去十分理解,其實不然。我這樣大包大攬,一馬當先,顯現出一定要保護好同修的姿態,結果適得其反。

一天深夜,一位同修突然來到我家,急促的告訴我趕快把家裏的機器、耗材轉移,晚了就來不及了。原因是她和女婿在當日起了衝突,動起了手,女婿大喊一定要把我們告進去。我們兩家有幾十年的來往,孩子跟我們都很熟。

同修看不上女婿這件事也不是一天了,平時學法後大家交流過這個問題,她表面上也贊同大家的看法,表示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過好這一關。但一發生矛盾,那顆根本沒修過的執著心就像彈簧一樣彈出來了。

當時情況很糟糕,好像沒有回旋餘地了。針對這事,我們大家坐下來共同發了正念,全力清除同修家屬背後的邪惡生命、因素對資料點的干擾和迫害。我們商量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把資材轉移出去,避免資料點受到損失,穩定了局面。這位同修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行為,及時歸正了心態,懂得了實修的重要,向內找自己的重要。

我靜下來後,心情很複雜。雖然補救措施都到了位,常人沒有舉報我們,但整個事件如同一個驚雷炸在頭頂,深深震撼了我,提醒了我,自己一定存在大問題。

我向內找,多年來我在修煉中總是幫別人修,那不是自以為是、高人一等的顯示心嗎?為甚麼不能把對方的不足當作鏡子反觀自己、找到執著和舊觀念,把它們修下去?為甚麼光修別人不修自身呢?強求別人、夸夸其談、抱怨、委屈,這些不都是邪黨文化造成的垃圾毒物嗎?我沮喪極了,深深陷在自責之中。發誓去除那些骯髒的污泥殘垢,踏踏實實的修自己,儘快改變狀態。

就在這時,我的身體出現了反應,頭疼的厲害,鼻涕一個勁的流,咳嗽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咳尿了褲子。

那一陣子正是疫情的爆發期。這一關來勢兇猛,十幾天過去了,絲毫沒有後退的意思,在原來的狀態下繼續肆虐,又發起燒來。每天從下午三點開始發熱,延續到晚上十點多鐘,周而復始,又延續一個多月。

家人(同修)有點擔心我,怕我承受不了。我堅持天天和女兒(同修)學法兩個小時,準時發正念,儘量少躺或不躺下。在家庭瑣事中認真修心,抓住一思一念把它除去。家人都是同修,隨時提醒我、照顧我。雖然吃點苦,可是很充實。

偶然的一天,我感覺後背很癢,女兒說上面長滿了硬幣大小的紅印子,俗名叫「鬼打錢兒」。常人很怕這個,說如果出不全就會有生命危險。它提醒了我,發正念時加大了清理邪惡爛鬼迫害大法弟子的力度,我愈戰愈勇,邪惡節節敗退。

新年前幾天,我感到狀態好點的時候,強挺著坐車去理髮,並克服了身上發冷還要直面外界零下十幾度的環境,我謝絕了孩子的陪同。過程中,我還給兩個人做了三退(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順利回來了。後背上的紅印子幾天就消失了,體溫也恢復了正常。

可是,新一輪的挑戰又來了,我的內臟開始不安分了,今天左邊疼,明天右邊疼,總之上下、裏外沒有舒服的地方。我渾身無力、噁心眩暈,走路直打晃,眼都不敢睜了。家人同修鼓勵我,孩子陪同我一起學法、交流。老伴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全家人齊心合力,共渡難關。

我很長時間沒有正常進食了,瘦弱的身體就像個空殼子,沒有了重量,感到沒著落的。晚上,我夢見一些人在我的身體裏靠左半邊砌了房子、鍋台、牆等等建築,我頓時有了充實的感覺。第二天我行走時,身體不平衡,一個勁兒的往左邊偏。我擔心日後會影響走動,還得扶著牆才行。女兒對我說:「師父一定會給你擺平的。」

果然,第二天晚上我看見高高大大、身著古代鎧甲、頭戴紅纓鋼盔的一位大將軍,舉起長長的戰刀,威武的大喝一聲:「嚴絲合縫!」語音剛落,我身體右側的空間中「唰」的一聲落下了一座銀白色的金屬堡壘,堅固且精密,有一處薄薄的縫隙在運行中隨機落下了一片相應的材質,緊緊的夯了下去,真是嚴絲合縫呀。

我悟到,在這次生與死的考驗中,師父保護著弟子一步一步闖過了難關,令弟子破舊立新,脫胎換骨。夢境中,還有一隻白色的大象在我家門口玩水嬉戲,大長鼻子搖來擺去,悠然自得,很是愜意,它也在為我高興呢!

從此,我慢慢好了起來,一天一個樣兒。隨著心性的提高,物質身體漸漸恢復。

這一關歷時近三個月,也是我得法以來的第一次大關。我修去了很多以往忽視不見的觀念、執著,魔難中沒有消極承受,在個人空間做了一次大掃除,產生了質的蛻變。

責任編輯:李明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