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沒學好法」的原因及表現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月三日】師父的很多經文都在強調要「學好法」,我理解,大法弟子只有學好法才能完成好使命,師父談到一些不良現象也指出是由於沒學好法所致。

師父講:「那些在救度眾生、證實大法中做的好的、變化大的地區,一定是大家法學的好。那些個人提高快的大法弟子一定是重視學法的。」(《精進要旨三》〈致澳洲法會〉)

修煉二十多年,我體會到,要長期保障學好法絕非易事,有很多因素在阻礙著我們「學好法」。

阻礙「學好法」的因素

我認識到,幹事心是阻礙「學好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迫害開始時,我是當地較早走出去講真相的大法弟子,但是帶著對邪黨的不滿、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等情緒,很多同修還誇我做得好,自己也感覺不錯。然而有一位同修指出,我只是在做事,而不是在修煉,原因是我和我媽長期激烈爭吵。那時我還覺的爭吵是小事,沒意識到是修心的大事。更關鍵的問題是,我成天都靜不下來,學法很少,煉功更少。我媽(常人)說她感覺我不是在修煉,而是搞政治,因為都沒見我煉功。那時我不僅和我媽爭吵,與任何人都是一言不合就戧,被爭鬥、怨恨等情緒強烈帶動。

後來的很多年被幹事心帶動的時候很多。就說近期吧,我寫了不少文章投稿到大法網站,但是寫著寫著卻出現幹事心,想要多寫快寫,本該學法煉功的時間也靜不下來,思路不斷,寫得停不下來。有時候趕著寫,很多天都沒怎麼學法煉功。其實這時是被情控制的,隨著情緒走、隨心所欲,其實是順應了魔性,而不是理性安排時間。

在寫一篇長文的過程中,幾次感覺頭部突然發脹,但仍沒重視學法煉功。前一陣,自己的文章很少發表,自己還納悶,覺的內容沒啥問題啊,後來意識到了問題,表面看,寫文章是證實法,但如果忽視了學法煉功,其實路已經走偏了,繼續下去不堪設想。文章發表也不代表提升了,三件事都做好才行,尤其要把學好法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做事。

我體會到,幹事心的背後有很多強烈的人心和人情、喜好心,比如,成就感,覺的自己付出了,有功勞了,背後是自我和貪天之功,還有走捷徑的心。

思想業也是干擾學法的重要因素。我發現,當我讀同修文章時,沒有阻礙,不知不覺就過去一兩個小時。但學法煉功就不時有阻礙,忙時沒時間學,即使不忙的時候,也更容易把時間用在其它地方,而不容易用來多學法。我看到一些同修文章提到,他們學法入心,學得很投入、忘我,學得有種「溶於法中」(《精進要旨》〈溶於法中〉)的感覺,我就很羨慕,自己很少有這種心態。

為甚麼我會在學法煉功上有阻礙,而在讀交流上沒有阻礙呢?個人認為,學法煉功可以直接清理思想裏的壞物質,因此執著心與思想業會拼命阻礙,堅持學法需要抵制思想業的干擾。雖然讀文章也能帶來啟發,對自己幫助很大,但與學法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做事代替不了學法,讀交流也代替不了學法。

自己曾被同修文章感動和激勵,以為通過讀交流認識提高就行了,後來意識到,沒學好法,思想裏的壞物質消不掉,心性提高不了,也無法長功,不是修煉。當然,多讀交流文章對提高也非常重要,任何極端都不能走,但不能本末倒置。

還有一個阻礙學法的因素是無神論思維。更重視看得見的事情以及成績等,而忽視了無法被看見「成績」的學法。背後也有信師信法不足的問題。

我理解到,學好法才能改變我們的本質,去掉魔性,轉變為佛性。帶著人心做事是達不到標準的,反而是按照舊勢力安排的一思一念在運轉,起到種種負面作用。甚至會因為事情做多、做大而膨脹,甚至走向反面。

沒學好法的表現

個人認識到,沒學好法的表現包括:學法的量不夠;學法時心不靜,完成任務似的;學法時沒有百分百相信法;不會用法理指導修煉,就像有同修提到的「學用兩層皮」。

舉個學法時沒有真正相信法的例子:最近讀《轉法輪》第一講裏的一句法:「還有許多佛家大法在民間流傳著,歷代單傳著。」我意識到,過去讀這句法時沒當真,感覺「歷代單傳」似乎是神話故事裏的,有點玄。當讀到《轉法輪》第二講裏的一句法:「我們經過了多少代的人,經過了一個極其久遠的年代,講出來的數字都很嚇人的,這樣一個久遠年代形成的東西,你花幾十元錢就買個法輪?」我發現,同樣的,我過去讀這句法也是沒當真。但師父告訴了我們,這是經過了極其久遠的很多代人才形成的。師父說的是我們應該百分百相信的真相。現在發現,對每一句法是不是抱著百分百相信的心去讀,效果很不同,真信才能「學法得法」(《洪吟》<實修>)。

得法後的很多年,自己連學法的量都保證不了,煉功更少,無法靜下心來煉功。後來一些年,學法和煉功的量雖然保證了,卻沒有一顆虔誠、純淨的心,書一放下就變成常人了。最近這幾年,學法漸漸能看到法理了,也能感覺到心性在一點點提升。

法學得好的同修,對師對法有著虔誠的心,待人常懷謙卑,凡事相信師父在看護,也能從法中得到具體點悟,在法上看問題,理智而冷靜;相比之下,法沒學好的同修,凡事容易強調人中的方法、能力等,用人心看待人和事。

沒學好法的教訓

一個中年同修曾說,她學法總感覺學的是同樣的內容,總感覺都知道了,沒耐心讀,她說自己愛生氣,不是罵先生就是罵孩子,她做講真相的事很投入,前些年突然離世。還有一個老年同修,很容易與人爭吵,臉色不好,她還提到色慾思想業很強,她說自己總想衝出去幹事,一學法就鬧心,後來病業離世。還有一位老年同修,每天學三講法,三件事從不拉,但不會向內找,學法像完成任務,心性經常守不住,後來病業離世。我體會到,學好法不是光看形式,學法時的心態也非常重要。

自己在修煉中,有很多教訓,根子都是因為沒有學好法,各種人心太重。

在很多年中,我學法看不到法理,別人惹自己生氣時,也知道別人是給自己德,但怒火就是無法控制。後來認識到,真正學好法後,法力才能展現,沒學好法時,雖然也能想得起來一些法理,但是力量不夠,而人心的背後是舊勢力,根本上只有依靠法力才能破人心。

自己生氣發火的問題持續了二十年,家人、同事、同修,無論誰惹我不順心了,就火冒三丈。安排的事也會不時因突發的生氣而取消,我生氣的程度還比較劇烈,和家人爭吵經常持續幾個小時,事後還一兩天情緒緩不過來,既因沒守住心性而沮喪,又為對方的表現而不高興。在項目中,也是爭鬥心很強,而且內心是一堆的看誰好誰不好的人念,把項目變成證實自我的資本了,心性沒有提高反而在下滑。

近幾年才做到基本不發火了。有的同修得法後很快就歸正了發火的問題,而自己卻用了二十年,這就是沒學好法的教訓。現在回頭看看曾經動不動就怒氣沖天的自己,感覺真是不可理喻。現在不發火了,但還是有其他的不夠理性的情緒化表現,比如,思想容易偏激,目地心強,負面思維多。面對心性問題,自己習慣於通過讀交流、切磋、深度思考等方式來試圖解決,卻沒有足夠重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好法。

明慧編輯部的近期文章《新經文能不能在常人中發?》裏提到:「在經文發放的問題上,我們大陸同修不僅要聽憑師父的安排,還需要在提高心性、悟性(不是猜度和妄斷)的過程中,從法中得到智慧和啟示,靜下心來向法中求,才能一點一滴的悟道。」我悟到,面對所有問題和關難,真修弟子都應該「靜下心來向法中求」,這才是根本,每日要帶著虔誠的心學法,從中領悟師父的教誨和恩賜,用法來重塑自己,不然,修煉就如紙上談兵。

被情帶動

我認識到,沒學好法就會被情帶動,遇事用人情、情緒、感受等來感性認識。而學好法,才能去掉情,轉為慈悲。不論是幹事心,還是生氣發火等各種人心,背後都是情,也許就對應著另外空間的情魔爛鬼。

當自己學法差、看不到法理時,曾多年被強烈的情帶動,比如生氣、發火、愛、恨等;後來,學法好了一些,能看到很多法理了,強烈的情就少了,但還是有很多情的物質在干擾,比如,喜歡做甚麼不喜歡做甚麼,做事忽冷忽熱、沒長性,急躁,安排時間也隨心所欲而缺乏理性的自律。我認識到,自己需要進一步多學法、學好法,才能把情轉變為理智和慈悲。

靜心學法的收穫

自己曾經讀法時心態浮誇,連表面意思都似是而非的,還覺的自己順其自然,沒摳字眼,其實是在另一個極端上。還有,用人心理解法,覺的一些內容是關於另外空間,和提高心性關係不大,卻不知道法的玄妙。漸漸學會靜心學法後,收穫很大,僅舉兩例:

有一次,帶孩子學法,因為孩子不認真讀而生氣,怒火沖天,孩子也和我生氣,彼此較勁。當時正好讀到這句:「這兩股力合在一起,那也是來取命的。」(《轉法輪》)一下就被點明白了,火立刻就消了,馬上和孩子分享,孩子也感覺神奇。

我曾經看一個同修很不順眼,看對方發的任何交流都反感,好像觸及到自己啥似的,經常和對方戧。學法時一下讀到:「氣功在社會上普及的時間很短,有許多人抱著一種固執的觀念,老是不承認它、誹謗它、排斥它,也不知道他是一種甚麼心理狀態,他就這麼討厭氣功,好像與他有甚麼相干似的,一提氣功就說是唯心的。氣功是科學,是更高的科學。只是那種人的觀念太固執,知識太狹窄造成的。」(《轉法輪》)。然後我明白了,我看不慣對方,是因為自己的觀念固執、知識狹窄,用自己的觀念去評判對方了,然後一下就釋然了。

後來我體會到,靜下心來學法時,法真的會點給自己當下應該明白的具體法理,能夠指導過關,提高心性。從師父講的法中我理解到,每個字背後都是層層疊疊的佛道神,自會有智慧指導我們。如果感覺每次讀的是同樣的內容,那說明根本沒有靜心學法,對法沒有虔誠、恭敬的心,那法也不會顯。

有個實修較好的同修,曾在交流中說:「每當我難大的時候,就不停告誡自己,我過不去,可是法會帶我過去,師父一定帶我過去,不停的學法,把自己交給法,即使人眼看不到希望,也一定抓住法不要放手。」

結語

師父說:「有的人直到目前還不能專心看書,特別是為大法做工作的人,你們不能用任何藉口來掩蓋你們的不看書學法啊,就是你為師父我個人做事也得天天靜心學法,要實實在在的修。」(《精進要旨二》〈走向圓滿〉)

師父在二十幾年的各地講法中,幾乎是在不斷提醒我們要學好法。

分享一點體會,供同修們參考。層次有限,如有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責任編輯:文謙)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