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去怕麻煩的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以下是自己修煉中的一點體悟。事情極普通,但感覺很典型,也很有意思,寫出來與同修們交流。

一次,媽媽和我一起往米桶裏倒米。我提著米袋子,媽媽把住米袋子的口往桶裏倒。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手只要一突擼,米就洒出來不少。我就趕緊提醒媽媽注意。沒想到,越提醒,米弄出來的越多。我埋怨媽媽說:「您總是這麼固執,別人說也不聽。」這下更好了,媽媽把米弄得桌子上、椅子上、地上到處都是。

我只好蹲下身,慢慢的往起撿,一邊撿,一邊說媽媽:「越怕甚麼,您越來甚麼。」可是媽媽卻無動於衷,還說:「這點小事算甚麼?你往桶裏倒,也得把米洒出來。慢慢撿起來就完了唄!」我一聽媽媽根本不承認錯誤,就越發賭氣的一邊撿米一邊嘴裏絮絮叨叨的。

過了一會兒,我冷靜了下來。向內找自己:沒有偶然的事情,媽媽又不是故意的,我為甚麼這麼不高興?我這種心態不是執著心嗎?為甚麼別人犯點小錯就這麼不寬容?如果是和別人配合做事,我會這樣嗎?我這心胸就這點容量?需要擴大啊!

我想,不能放過這次體現出的心性。如果下回再遇到這種矛盾,我應該怎麼對待才對?這樣一想,我腦子裏的答案馬上就出來了:當別人犯錯誤時,既然事情已經出現了,自己不要動心,靜靜的把事情彌補好就行了。遇到別人犯錯誤時,應該慈悲對待。

我又想起:以前對別人,比如同事犯錯誤時,我會不當回事,很包容。那是因為愛面子、有顧慮等等,不好意思說人家。其實我這顆不包容的心一直都有,只是沒有機會表現出來。這回在媽媽這兒暴露出來了,是因為在親人面前沒有顧慮,所以自己的心性和心理狀態就徹底的暴露出來了。我應該感謝媽媽幫助我提高心性,擴大我的容量才對。

既然如此,我想應該向媽媽道歉。可是那個「自我」又障礙著我,讓我說不出口。原來人要承認錯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需要突破「自我」才能做得到。晚上學法時,我鼓起勇氣跟媽媽道歉,我說:「您幫我提高心性,我這關沒過好,得跟您承認錯誤,不該說您。」媽媽笑的特別燦爛,說:「這點事算甚麼?自家人不用這麼客氣。」

我心口的一塊東西一下子去掉了,好輕鬆啊!我知道自己做對了。

我以為事情過去了。第二天一早,媽媽忽然喊我去廚房。我到廚房一看,媽媽把一罐子八角等各種調料洒地上了,讓我撿起來,我蹲下來開始撿 ,忽然一個念頭閃過:我樂呵呵的說:「媽媽,昨天我第一關沒過去,您又幫我提高心性,這回第二關我過去了。」媽媽和趕過來的妹妹一看我樂呵呵的撿調料,同時都笑了,可能也覺的挺奇妙。

我馬上總結這連續發生的兩件事,悟到:關鍵是我昨天第一次遇到矛盾,心性關沒過去時,馬上向內找自己了,並明確了正確的心態和做法,於是第二關就相對容易得多。到這時,我認為我找到了自己有「不包容」的這顆人心找對了。

誰知,馬上發生了第三件事,這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有一顆長期未去的人心,師父通過這種方式讓我認識到,並徹底去掉:

吃午飯時,我一看媽媽又是用屜布加熱剩飯,心裏「咯登」一下。多少次了,我最怕媽媽用屜布加熱剩米飯,因為剩米飯粘在屜布上,需要一粒粒的從屜布上揀出來,不能洗,越洗粘的越牢。以往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會習慣性的說一句:「您怎麼又用屜布加熱剩米飯了?」心裏很不高興。

這次,我剛想說這句話,忽然心裏隱隱感覺到甚麼,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我埋下頭,從屜布上把飯粒一粒一粒的挑揀下來。忽然,我腦中閃過一念,我笑了:「媽媽這次沒有犯錯誤啊!只是做事方式不同,我為甚麼還是心裏彆扭?我這裏應該修去的不僅僅是不包容的心,更主要的是怕麻煩的心。這顆心長期都存在,只是一直沒讓我認識的這麼深。謝謝師父的慈悲安排。」

我趕緊笑著對媽媽說:「您這是第三次幫我提高心性,我這是怕麻煩心。」媽媽笑了,看著我慢慢撿飯粒,笑著跟我解釋說,她也不願用這種方法,但是因為電飯鍋的上面一格較淺,不得已,還得用這種方法。

感恩慈悲的師父連續三次安排,讓我通過身邊的小事認識到自己長期不去的怕麻煩的心,增加我的耐心,擴大我心的容量。我雖然看不見這件事在另外空間對我修煉的意義,但在我表面的感受就是心裏一亮,非常美妙。師父這麼苦心的安排,對弟子的修煉一定是很重要。弟子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師父的感恩。

我現在悟到,身邊出現的事就是一道道修煉中考題,但首先要悟到考題是甚麼,這有時並不容易,因很可能就把它當作偶然發生的小事,就讓它滑過去了。只有時時按照大法對照自己的心態去悟時,才能知道考題是甚麼。

要形成保持修煉心態的習慣,生活中發生的很多小事就都不是偶然的。每當自己心裏一不舒服時,就是提高心性的機會來了。如果只把它當作常人中的日常小事,可能一忽略就過去了,沒有抓住師父給自己安排的提高心性的機會,就很可惜。

師父說:「時時修心性 圓滿妙無窮」[1]。

謝謝師父!

註﹕
[1]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真修 〉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