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執著的認識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五月十八日】執著就像背在身上的靶子,矛盾就像外來的攻擊,它可能是箭、可能是拳,直接攻擊在這個靶子上。會給自己帶來衝擊、不適與痛感。對此,常人的做法通常是直接還擊回去,去打擊給自己造成不適的人與物。如果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能隱忍不發,也可能默默舔舐自己的傷口。但是修煉就要意識到,被打擊的實際上是那個靶子,自己要做的是把靶子從自己的背上摘下來。而不是順著靶子的喜好主宰自己的行為。

下面說一說,把自己儘量擺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這些執著被觸動的一些場景。

爭鬥心常常體現在不自覺的反擊別人。最初是類似路怒症的場景:當自己著急開車上班時,突然有車搶行,生猛的別到了自己的前面,由於距離過近,自己的車子差點就撞到對方,這時猛踩一腳剎車。對於本來就著急的自己,腦子中一下子就竄出一念,讓自己發火、鳴笛、甚至超過他去別他一下。

這一系列的念頭,都是這個爭鬥心的靶子所帶來的反饋。它很快的就反映出來,甚至強烈的和自己爭奪著控制自己行為的權利。如果這個時候,自己的正念沒能比它更快,就很容易被它左右,幹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來。這時,就需要把握自己,讓自己意識到被觸動的是那個靶子,從而分清那不是自己。最終把思想和行為拉回理性的基點上,經過多次的反覆,就發現這個爭鬥心在類似的事情上就變得越來越弱了。

除了上述比較強烈和明顯的場景外,漸漸的我還發現爭鬥心或妒嫉心還隱藏在自己日常的一些細小的情緒之中。從表現明顯的衝動、憤怒,到表現隱晦的一個表情、一個語氣,都可能潛藏著這些執著。

比如單位裏來了新的同事,幹活兒比我對他的預期慢時,自己隨口說出的話,比如「你怎麼幹的這麼慢」,「你就不能快點兒」等這種指責性的語言時,背後都是站在自己基點思考問題的爭鬥心,以及用自己與別人比較的妒嫉心。

慢慢的,我儘量讓自己站在這個事情應該如何辦的基點上,而不是站在我是怎麼辦的、你怎麼那麼辦的基點上去思考問題。這時,我會問:「你是否遇到甚麼問題?」「你是否需要幫助?」或者看到了問題,不帶有不良語氣的指出來,比如,「通常這個環節如何如何做會更有效率。」也會有比較不錯的溝通效果。

歡喜心往往是在成就一件事情,或某些方面被肯定後,或有所收穫後,產生的一種「飄了」的感覺。在這種飄了的狀態下,往往會做出一些自己在平時不太會做的行為,這時正說明自己已經被歡喜心所左右了,已經開始失去了自我。

顯示心是當自己做了得意的事情時,總想讓別人知道,總想讓別人認可。就像一個泡泡一樣,你越滿足它,它就越吹越大。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虛榮吧,虛假的榮耀。但是實際上這件事情對別人的價值和貢獻有多大?可能不小,但是更多的是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大,即便不小,也已經過去,而且是師父給予的、大法成就的。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