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師父安排的路 女兒得到心儀工作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八月十五日】二零一七年,女兒大學畢業,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女兒的願望是當一名老師,可是在我們這兒,找個代課老師的工作都得找人安排。修煉大法後,我覺的大法弟子不應該助長這種托關係走後門的風氣,一切應順其自然。

結果在二零一七年八月底,女兒離開學的時間還差幾天,一位了解我們家情況的熟人告訴我,他給女兒找了一份代課的工作,是在農村一所小學,離我家遠點(我家在縣城),問孩子去不去?聽到這個消息,我們既高興又意外。雖然離家遠,但是女兒每天都高高興興的上班,覺的這是難得的一次鍛煉機會。

女兒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經常是拿回家一大堆作業批改到很晚,有時間也和我談起她班裏的一些事。我時常叮囑她,家長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作為老師一定要善待孩子們,一定要對他們負責,不但注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還得注重品行教育。

有一次,縣教育局領導去學校聽代課教師講課,校長選中了女兒。女兒對我說:「媽,我心裏有點不踏實,覺的自己剛代課又沒經驗,怕緊張了講不好,給學校丟面子。」我就鼓勵她:「沒關係,這是多好的鍛煉機會呀!也許這是師父安排的,你一定行,你到時候想師父,師父就幫你。」

講課那天,女兒發揮得非常好。聽完課,領導還表揚了她。後來縣裏組織代課老師學習的時候,有一位聽過女兒課的老師,當著所有代課老師們的面,又一次表揚了她。

去年期末考前夕,有一位教過我兒子鋼琴的老師打電話告訴我,說她所在的縣城一小學正缺代課的老師,讓我女兒趕緊去,說如果幹得好,以後校長就可以讓她長期教。可是女兒想:臨近期末考試了,半截給孩子們扔下多不負責任哪,再說學校一時也不好找人啊。她想了想說:我得對孩子們負責呀。面對一般人都願意來縣城的學校,女兒很自然的放棄了。這樣,女兒在農村小學教了一年。

轉眼一年過去了,今年暑假又面臨著安排工作的事(因為代課老師一年安排一次)。我和女兒商量好了,對於工作的事咱們絕不能和常人一樣托關係,這樣做不符合法,咱們就聽師父的安排。如果原來的學校缺人讓你去,你就去,不缺人的話,咱們就在家複習功課,準備考正式老師,咱們把心放下,師父都有安排。

暑假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離開學的時間越來越近,我發現我的心也越來越不踏實了,尤其是當別人問起女兒的工作時,我就發現自己的面子上掛不住。這不是求名的心嗎?我就排斥它。但有時我還會問女兒,學校有沒有打電話找你?女兒表現得比我平靜。女兒從小和我一起學法,把甚麼事都看得很淡。

到開學了,農村學校的校長真的給女兒打了電話,說學校缺人代課,讓女兒等消息,過幾天再來電話。聽到這個消息後,女兒和我商量說:如果真的去原來的學校代課,工作量大,今年考正式老師就沒空複習了,真是左右為難。我說:我也發愁,在家呆著不去上班,光複習又不是個事,哎!還是讓師父安排吧!這樣過了幾天,校長再也沒打電話,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通過這件事,我卻找到了自己對名和利的執著。由於我有一兒一女,兒子還小,上學需要接送,我很長時間沒找工作了。我想如果女兒在家的話,我就找個適合我的工作,也好有點收入。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了一份招工廣告,托管班急需一位輔導作業的老師。我一看挺適合我女兒的,時間也挺寬鬆,就想這不也挺好嗎?不一定非得去代課呀!回家和女兒一說。女兒就去了那個輔導班。

結果,在輔導班呆了不到一星期,那位讓女兒去縣城代課的鋼琴老師打電話說:縣城那個小學仍缺一位老師,她已和校長說了,還是去年那個寧可放棄咱們縣城學校也不忍心扔下農村學校學生們的那個女孩子。校長一聽,對我女兒的事還記憶猶新,說像我女兒這樣負責任的年輕人實在很少見,所以想馬上讓我女兒來上班。這樣在別人眼裏通過托關係走後門才有機會去的縣城學校,到了女兒這兒,很輕鬆的就去了。而且因為我兒子也在那所學校上學,女兒上下班還能帶著弟弟,無形中也給我節省了不少時間。

女兒剛上班的那天中午,我想:我今天也不用接兒子了,給孩子們包頓餃子。女兒急匆匆打來電話說:「媽,你快來接弟弟吧!班裏有一位孩子的家長沒來接,打電話又沒打通,我得把孩子送回家去。」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那個孩子的奶奶非常感動,在家長群裏一直表示感謝,其他家長紛紛點讚,說這個社會太缺少女兒這樣的老師了。孩子的奶奶還到學校和校長說這件事,校長說:這樣的事,我們學校會表彰的。

其實女兒就按照修煉人的標準做了這麼簡單的一件小事,卻得到了這麼多的認可。

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只要相信師父,按照師父說的去做,做事多考慮別人,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強求甚麼,師父就在你的人生道路中給予你最好的。不管從表面看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有大法弟子要修去的人心,都是在這個階段當中,大法弟子必須要走的路。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執著於名、利、發愁心、歡喜心等各種人心,希望在以後的修煉道路中,儘快提高上來。

謝謝師父!

謝謝同修!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