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師父好!
各位同修大家好!
我於兩年前開始在大紀元紐約新聞部做記者,今年五月加入英文新唐人擔任記者。習慣了在新聞部工作,總是在考慮未來的事情,擔憂下一步的計劃,很少有時間回首總結過去,因此也很感謝和珍惜這次媒體修煉交流的機會。
幾天前,一位同修對我說,我們的交流應該是讚美創世主、展現神的偉大,就像古時的神話故事、藝術作品去紀錄神跡一樣。這句話一下子提醒了我,於是我想把發生在我身上和身邊的神奇寫下來,與同修交流、向世人展現我所能認識到的創世主巧妙縝密的安排,與慈悲度人的苦心。
得法
我小時候,媽媽因為經濟案件入獄。那時,中國大陸的看守所中幾乎全是大法弟子,精進的大法弟子熟背師父講法,就這樣一句一句的教給媽媽,媽媽從此得法。
媽媽從小聰明能幹,自恃甚高。入獄前,媽媽身邊常有大法弟子勸她學法,家附近就有煉功點,可她從未當回事。如果不是人生經歷重大挫折,又在低谷中得到大法弟子幫助,媽媽恐怕很難這麼快看透紅塵幻滅,從而理解大法的深刻和師父的慈悲。
媽媽出獄後回家的那天,我因為太久沒見已經不認識她了,只覺的這個阿姨溫柔、耐心、親切,身上有淡淡的光芒和香味。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原來那個急躁冷漠的媽媽。我很快跟著她得法,身心受益。
來媒體的願望
兩年前,紐約總部通知星期一可以開始上班,我覺的很高興又不可思議。
我從小看大法弟子辦的媒體長大。在大陸,每天面對的是混濁的空氣,講真相時同學看你奇怪的眼光,以及老師邏輯混亂、是非顛倒的政治教育。在那樣一個不透氣的世界裏,除了師父的講法,我的生存氧氣就是像《漫談黨文化》、《我們告訴未來》、和明慧廣播的《傳統文化》等等這些節目。其中理性清晰的分析幫我理清了自己的價值觀,而大法弟子和古人追求真理的故事讓我知道,自己所信奉的這些普世價值,並不是現代年輕人眼中奇怪過時的老古董。大法弟子媒體價值觀傳統純正的節目,是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小時候的我常想,如果我以後能去大法弟子的媒體工作該有多好。高中畢業後朋友問我想學甚麼專業,我說想學新聞,可是後來上大學被分到英文系,我又想媒體或許會需要人做翻譯吧。可是當時家人沒想讓我出國,也沒有條件,所以這都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即將大學畢業,因為上學的地方離家遠,沒有學法環境,大學幾年我的修煉狀態一日不如一日,於是我決定放棄學校保送研究生的資格,也不打算去大城市找工作,只想回家,找回自己的修煉。
我在學校簽字放棄保研後沒幾天,我的郵箱中收到了一份郵件,發信人是紐約一所高校招生部門,說有一個叫做媒體相關的專業,問我有沒有興趣申請。在開始申請的前幾個月時間中,我一直在懷疑這是一封詐騙郵件,因為一個遠在西半球、與我毫無關聯的學校,怎麼會知道一個中國學生的郵箱,怎麼知道我今年畢業,又怎麼知道我對媒體感興趣?
我後來想,這也許是師父的安排。師父說:「你思想中想的是甚麼,在另外空間裏我的法身甚麼都知道。」[1]「佛家是講緣份的,大家都是緣份化來的,得到了這可能就應該你得,所以你要珍惜,不要抱著任何有求之心。」[1]
紐約是大法弟子媒體項目的總部所在,我想,能去紐約上學的話應該是個好機會。不過以我的成績和背景,按理是不太可能申請上這所學校的。我儘量放下執著用心準備,後來在出國考試中不可思議的考到接近滿分,又偶然得到一個實習可作為加分項,同時,家人也一改態度同意並決定支持我出國。
我被錄取,同時其它幾個我順便申請的學校也錄取了,當時的我竟開始動搖,心想在紐約我誰也不認識,而其它城市好歹有認識的同學。另外在紐約的學校所有課程都是晚上很晚下課,我又擔心回家安全問題。
我和媽媽交流這些疑慮,媽媽很嚴肅的問我,你當初申請出國的目地是甚麼?你的願望不是去媒體嗎?晚上上課白天才有時間做媒體,師父給了你這樣的機會,你不該珍惜嗎?
我於是不再有多餘的擔心,衝破進北京和出海關的關卡,來到紐約,機緣巧合住在了一位在媒體工作的同修家裏。學校還沒開學,這位同修就向新唐人電視台介紹了我。面試後台裏告訴我,下週一可以來開始上班。
有時我想起小時候看的節目就在這裏做出來的,覺的恍如隔世。
師父說,「作為一個修煉的人,可以給你改變人生道路,也唯有修煉才能改變的。」[1]
來媒體工作,是我以前覺的無法實現的夢想,是師父幫我改變了人生道路才做到的事情,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最值得珍惜的事情之一。
媒體工作是為修煉救人
儘管實現了願望,可「半工半讀」的生活並不容易,兩年間,我時常沒能把修煉擺在第一位,總帶著希望主管認可的名利心和做事心工作,常常覺的很苦很累很不公平。所幸媒體修煉環境好,自己的狀態時時得到一些歸正。
我發現,在我的工作做的好又輕鬆,又有所突破的時候,往往就是自己早晨能來參加集體學法的時候。而壓力很大又沒有進展的時候,常常是因為用了常人的辦法去努力,把救人的項目當成一種事業一樣在做,在修煉上卻沒有抓緊,而更加覺的為甚麼工作上總是毫無起色,因此而心灰意冷。
師父說:「你會很輕淡的看待這一切,但是你卻甚麼都擁有,這樣不好嗎?你非得那樣痛苦的鑽進去抓住你的錢呀,工作呀,慾望呀不放,吃不好,睡不好,也怕它丟失啊,你說這樣活的好嗎?實際上人放不下的是那顆心。人類社會不會因為人修煉了就失去了人類社會的狀態。人類生存的狀態是永遠要保持的,你要和不要它都在這兒。只是常人放不下那顆心,促使自己活的很累。」[2]
儘管媒體的工作是講真相項目,可如果不是出於救人的心,對於項目的執著和常人對工作的執著沒有太大區別,因為讓我吃不好睡不好的,不是怕眾生不能得救,而是怕自己的所謂「碌碌無為」。
這個執著也讓我忘記了一個很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大法弟子項目中的智能不是單純加班加出來的,不是靠人的努力創造出來的。
師父說:「古代的人,他們沒有想到今天的飛機、火車、自行車?我說也不一定想不到。因為歷史沒有發展到那一過程中去,他也創造不出來。」[1]「其實人類科學怎麼發展的,也是隨著歷史的安排在發展的,你人為的想達到某一目地,也是達到不了的。」[1]
我的理解是,就如同飛機和望遠鏡一樣,項目中所需要的一切智慧法中應該是已經有了的,修煉人境界得到了提高,正悟到了一個理,師父和神才會給予智慧。
師父說:「學法要是跟上就會有突破。學好了法才能證實法,學好了法才能做的更好。很多學員以前不會的事情通過學法思想開闊了,甚麼都能夠做的得心應手,法學的好就會這樣。不是說你修的不好啊,我講的是法理。多看書、多學法就一定會有智慧。」[3]
當然,修煉人學法不是為了獲得智慧,就像煉功也不是為了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而是生命本來就是為了修煉來的,救人來的。
另外一個我在媒體工作中發現的阻擋著我的執著心,就是急於求成、目光短淺。英文新唐人的團隊剛剛成立不久,我加入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可是卻總是執著自己的進步慢,帶著想要一步登天的黨文化做事。
我羨慕英文大紀元獲得的讚揚和認可,可是那是這個組的同修注重質量、辛苦經營十幾年得來的。而自己卻因為並不能立刻看到救人的效果,自己的成長也不如意,覺的做的東西沒甚麼人看,就失去了動力去做到質量最好。總在想怎麼樣能夠投機取巧,少付出,多得到,不願意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條新聞。
一天,我看到一位同修在一篇文章點擊「發表」前,突然雙手合十,小聲說了一句,「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救更多的人。」我心裏當時很受震動,想到自己在完成一篇新聞後,心裏常常只想著終於又完成了一個工作,似乎是在項目中為自己攢積分一樣,很少去想,一篇認認真真完成的好質量的文章出去,或許可以糾正人的一些錯誤觀念,或令人們對媒體有一個好的印象,哪怕是令一個人距離明真相又近了一步,那也是值得的。我以前常想,為甚麼這個同修的文章點擊量總是非常好,還常向她討教經驗,現在看來,根本可能是在用心修煉救人上的差距。
一個項目從起步到真正發展起來,可能很快,也可能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也許很多工作是重複性的,是單調的,可是重複中也是在提高。如果不能把眼光放長遠,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做好每一步,又怎麼可能做成呢?
師父說:「師父最擔心的就是,目前有一部份人變的不精進了。迫害當初大家勁很足,把整個形勢都扭轉過來了。隨著環境的寬鬆,你反而鬆懈了。修煉哪,有一句話,過去我也跟你們講過,「修煉如初,必成。」(熱烈鼓掌)很多人修煉不成,就是在時間的消耗中他走不過來。寂寞,無聊,對一件事情已經熟悉的不想再動了,或者是已經變的習以為常了。甚麼事情都會使人變的懈怠。你不斷的精進。過去修煉人到了最後那一步還要考驗你一下子,如果越來越懈怠,那一步考驗肯定過不去。」[4]
今年二月,是我在學校最後一個學期的開始,也是第二期媒體培訓班的開始,我很想參加這個班,可是培訓班幾乎是一項全職工作一樣,要一週六天全天參加,要寫作業,而學校要上課,要做畢業設計,我覺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我真的不想失去機會,就抱著先斬後奏的心態報了名培訓。我當時心裏對師父說,如果我能撐到五月學校畢業,那真的就是個奇蹟了,希望師父給我這個奇蹟。
參加媒體培訓讓我在專業上和自己的修煉上都有很大的收穫,最終,我在學校答辯開始半小時之前做完了畢業設計,答辯時恰巧遇到了一位曾經給過她神韻傳單的教授做評委,然後順利通過。
回首過去,我常常覺的,以前經歷的大事小事,都有多個意義。除了在當時幫助我得法修煉以外,也是在為之後做的證實法項目在做鋪墊。僅僅是這一世的鋪墊和安排,就已經讓我驚嘆神的布局巧妙,也令我後悔自己因為看不透安排,很多事情就沒有認真做,浪費了機會。那麼,生生世世師父為了將我們鍛煉成熟又安排了多少呢?所以真的沒有理由不去珍惜所有的修煉、證實大法的機會。
以上是我的修煉交流,如有不足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謝謝師父!
謝謝同修!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北美首屆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八》〈二零零七年紐約法會講法〉
[4] 李洪志師父經文:《世界法輪大法日講法》
(二零一九年新唐人、大紀元法會發言稿)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9/12/22/18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