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為本 利民興國(上)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六月九日】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家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之內;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猶惡醉而強酒。」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孟子說:「夏、商、週三代能得到天下,是因為施行仁政;他們喪失天下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諸侯各國的衰落與興盛、生存與滅亡也是同樣的道理。天子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天下;諸侯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國土;卿大夫沒有仁德,就保不住國家的祠堂;士人和百姓沒有仁德,就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如今厭惡死亡卻喜好不仁,就好比厭惡喝醉卻勉強喝酒一樣。

施行仁義、推崇美好的道德,對於個人而言,會使自身的修養德行提升,感化周圍的人,那麼自身的生存環境祥和而美好;推廣於更大的環境,整個國家都崇尚仁義道德,那麼就會興盛富強,社會就會安寧富庶。我們從以下古籍中記載的事例來借鑑一下。

晏子對莊公和景公的勸諫

莊公將要討伐晉國,徵詢晏子的意見。晏子說:「此事不可。您所得到的東西很多而慾望卻還是很多,慾望不斷滋長,意氣也不斷驕縱。所得已多而慾望猶盛的人就會遭遇危險,慾望滋長而意氣驕縱的人就會陷入困境。如今君主您任用勇力之士,以此進攻身為諸侯盟主的晉國。如果進攻晉國不成功的話,那就是國家的福氣。沒有德行卻有功績的君主,憂患必定會涉及自身。」莊公變了臉色,非常不高興。於是晏子辭退官職不再為臣,退隱於鄉野,堂下雜草叢生,門外長滿荊棘。莊公最終還是任用勇力之士,向西進攻晉國,攻取朝歌,到達太行山和孟門,回程時還攻打莒國,通過且於之地的隧道。一年後,百姓離散,莊公也被崔杼殺害。崔杼為亂的時候,驅逐了齊國公室諸公子。

沒有聽從晏子的勸諫,莊公不注重德行而推崇武力,雖然暫時取得了一些功績,然而這些功績如同沙丘上建造的房子不經考驗,一夕崩塌,莊公自己也慘遭殺害。

比較與莊公,類似的事件,景公聽取了晏子的意見。

景公準備興兵攻打魯國,諮詢晏子的意見。晏子回答說:「此事不可。魯公崇好仁義而百姓擁戴。崇好仁義的君主,國家就能安定,受民擁戴的君主,君民就能和諧。伯禽治國的遺風猶存,因此不可攻打魯國。進攻崇好仁義的國家必遭不祥,危害安定祥和的國家定陷困厄。我還聽說,討伐他國的君主,自身的德行足以使國家安定,政治足以使君民和諧。做到了國家安定,君民和諧,然後才可以興兵征討暴亂之國。如今君主您嗜好飲酒而行為乖僻,德行不能使國家安定;賦斂沉重而號令急切,政治上不能使君民和諧。德行不能使國家安定就會有危險,政治不能使君民和諧就會有動亂。自身尚不能避免危險和動亂,卻想攻打安定和諧的國家這是不可以的。您不如整治齊國政治,等待魯國君主自己治國混亂。到那個時候,魯國臣民與君主離心,君主怨恨臣下,然後順勢討伐魯國,就會仁義深厚而獲利眾多。仁義深厚,敵人就會很少;獲利眾多,百姓就會喜歡。」景公說:「你說得好。」最終沒有去攻打魯國。

從莊公和景公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仁義道德對於國家的興盛存亡是多麼的重要啊。

(待續)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6/9/以仁為本-利民興國(上)-32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