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阿 清廉愛民(2)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接上文

愛民惠民

歐陽修被貶謫期間,曾歷夷陵、揚州、滁州等地方官。他初貶夷陵,夷陵倚山臨江,土地貧瘠,人煙稀少。他一到任,立即拿來以前的案件檔案反覆察看,發現夷陵雖是小縣,但訴訟很多,又由於偏僻,縣裏的官員很多都不認識字,更沒有甚麼制度可言,導致裏邊冤假錯案不計其數。於是,他立即親自動手,一一重新整理,常常是白天做不完的事情,就晚上加班幹,使夷陵大小冤案一一得以昭雪,並建立了規章制度,此後,縣內大小官員「遇事不敢忽也」。

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把眼光關注著百姓。實行「寬簡之政」和仁政愛民之策,「節用以愛農」,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他解釋寬即「不為苛急」,簡即「不為繁碎」,不興建不必要工程,不擴大可以化小的事端,不增加百姓的賦稅。量刑方面,通常主張從寬,給一切失足者以希望之路。其根本之道在於體恤民生。朱熹稱讚他:「如揚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後,官府闃然如僧舍。」「公為數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故所至民便,所去民思。」

歐陽修治理揚州,人們稱讚其三大政績:勸農、御水、治獄。他下車伊始,便調查農耕情形,對雨水、蟲害情形作詳細了解,認為「民間極不易」,商討對策,並努力減少一些攤派項目,終使當年揚州地域農業豐收;決獄公正,保全無辜,百姓皆感激。他治理穎州,穎州地僻人窮,知書者少,他一到任就建書院,供百姓子弟上學讀書,發展教育,從此穎州讀書風氣大開,「穎人咸知向學」。為此,兩州百姓皆為其立生祠以紀念。

他為河北路都轉運使時,深入基層了解各級官吏的績能、山川地理的形勢、經濟生產的狀況以及部隊兵糧器械、軍事訓練的詳情,並一一繪成圖表,使河北一路的形勢一目了然。有人看他如此用心,頗感不解地說:「你以文章儒學知名天下,還願意幹如此瑣碎之事?」他回答:「官府的一舉一動,無不與民眾的生活休戚相關,我怎麼敢輕易地疏忽呢?」慶歷五年,河北宣撫使富弼鎮壓保州兵變,事後準備殺死其中2000人,以絕後患,與歐陽修商議,歐陽修堅決阻止說「禍莫大於殺降」,並說這些人其中多為迫於飢寒的百姓,終使這2000人性命保全,矛盾化解。

他知滁州,與民休養生息,任職第二年,滁州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愛民親民,能造福於民,又能與民同樂,與民同遊,於是其筆下便出現了盪氣迴腸的《醉翁亭記》,其中「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即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一起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們快樂而快樂啊,展現出一幅太守仁政安民、世風祥和的圖畫。《醉翁亭記》一問世,滁州人唯恐失之,即請人把全文刻於石碑之上。

他在滁州寫的另一篇《豐樂亭記》也表達出其「先憂後樂」、「與民同樂」的思想,文中對滁州的民風民俗做了細緻的描寫,「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滁州物阜民豐,他為此而欣慰,然而國家朝政的積弊不除,他不忘憂國,表達出其真樂之所在是「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意思是他的真樂在於實現儒家仁政理想:君主寬仁化民,百姓豐衣足食,天下學者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夷族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

(待續)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6/25/守正不阿-清廉愛民(2)-33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