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怨恨阻礙修煉人的慈悲心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三月五日】怨恨這物質是阻礙著修煉人修出慈悲心的障礙,抱怨者講出的話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講出的話都是自己對,自己是受委屈的。這從本質上來講是為私的,想得到他人的認同,證實自我,也有博取他人的同情因素在,用負面的思維看待事物。

師父說:「惡者妒嫉心所致,為私、為氣、自謂不公。善者慈悲心常在,無怨、無恨、以苦為樂。覺者執著心無存,靜觀世人,為幻所迷。」[1]

怨恨心這物質處在我們每天生活中。例如:小時候與同學之間的相處,誰對他不好;隔壁的大姨找母親抱怨,他們家媳婦如何如何;長大後單位領導處理工作如何的不公。這些事物漸漸的形成了許許多多觀念。

師父開示:「一種觀念形成後,會控制你的一生,左右這個人的思想,以至於這個人的喜怒哀樂。這是後天形成的。如果這個東西時間長了,會溶在人的思想中,溶在真正自己的大腦中,它會形成一個人的秉性。」[2]

談自己的例子:一天早上就接到母親的電話,說有些話要找我說說,就說起她最近與大弟和弟媳婦的相處。母親開始抱怨他們對待她如何如何,一切不公與委屈,我也開始有些哽咽,聽完後我的內心憤憤不平,覺得大弟為了妻子對待母親不善,內心責備著他把「孝」擺到哪去了,原本想打電話給弟並數落他一番,我腦子裏浮現了師父講的一段話:「常人中的事情,按照佛家講,都是有因緣關係的」[3]。我打住了,將憤憤不平的心冷靜下來,我明白了自己被情給帶動了。

幾天後母親又來電,告誡我別把她說的話再轉達給我弟,她擔心弟弟會生氣造成家裏不合,我內心感受到不被信任的委屈,不服氣的說:我知道事情輕重,那你往後別再找我說了。就這樣掛了電話。我內心後悔了,我的態度語氣傷了母親,你把「孝」擺到哪去了,這句話返回到我身上,我的腦子又浮現出「你這樣怎能修出慈悲心」。師父告訴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切,全是出自於這個情。這個情要是不斷,你就修煉不了。人要跳出這個情,誰也動不了你,常人的心就帶動不了你,取而代之的是慈悲,是更高尚的東西。」[3]

事情發生在我這裏也不是偶然的,我想是有自己要去的執著心,向內找回頭想想這陣子的記憶。我想起了參加台灣法會時,與同修為了多貼案例與少貼案例起了些爭執,一下這樣一下那樣,後來卻貼了「隨你」兩個字,而這二個字當時讓我感受到不舒服。

我內心滿是委屈,不就是自己想把事情做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完善嗎,為何同修就是不理解呢?而每當不被理解時就會開始抱怨、不滿,原來長期以來是這個抱怨心阻礙著我修出慈悲心。想到這也回想起每當與先生意見爭執不下時,最後也是告訴我「隨你」。於是我認真的深挖自己的心:有著爭鬥心、不被人說的心、想改變別人的心、證實自我的心、想得到認同,總認為事情到自己手上會處理好,還有好勝心。

師父借由同修的嘴讓我找到自己隱藏深處不好物質,現在內心反過來感謝同修,感謝師父讓我找到這些骯髒的心。當自己找到人心後,母親過沒多久又來電話說,原來是弟媳婦聽了外邊人的一些話誤解了她,現在倆人沒事了。

這件事的過程也讓我體悟到徹底修掉抱怨心才能體現出善、慈悲。師父告訴我們:「慈悲是修出來的,不是表現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做給人看的;那是永遠常在的,而不是隨著時間、隨著環境變化的。」[4]

今天又看到一則故事:有位大師有一個老愛抱怨的弟子,有天大師請弟子去市集買一袋鹽巴,回來後大師又請弟子抓一把鹽巴放入一杯水裏,請弟子嘗一口,問味道如何,弟子皺眉頭說鹹的發苦。大師又帶著弟子到湖邊將剩下一大袋鹽巴洒進湖水裏,請弟子在喝一口湖水,大師問說:有鹹味嗎?弟子回覆沒有,大師微笑對弟子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鹹是淡取決於你盛放的容器。

是啊!修煉人在修煉路上不斷的去掉人心也在加大容量,不管人與人之間,同修與同修之間,多看同修的閃光點,多用理解他人的心態,看待事物,凡事站在別人立場體諒別人,也就做到師父講的「先他後我」[5],這是慈悲的體現。

在這寫稿的過程中,讓我又體悟到慈悲深層內涵表現出來有大法的威嚴。師父講:「沒有大法弟子的善就不是修煉人,大法弟子不能證實法就不是大法弟子。在揭露邪惡時也是在挽救眾生、圓滿自己的世界。」[6]

以上是個人的層次認識,不當之處請同修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境界〉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卷二)》
[3]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4]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四》〈二零零三年華盛頓DC法會講法〉
[5]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佛性無漏〉
[6]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評「大法的威嚴」〉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