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問詢說起

——修煉中的體悟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二月七日】很多年前,修煉狀態極好時,在一種充滿慈悲與悲傷的狀態中生出一念,如果沒有這場迫害的發生,眾生都能進入新宇宙該有多麼美好!沒有師父的艱辛、沒有舊勢力的迫害、沒有大法弟子的悲壯,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不好嗎?!

這一念既出,似乎帶著一種無可阻擋的力量,縈繞心頭,充塞胸間,久久不去。於是去向另外空間詢問:怎樣才能避免99年天地大劫的發生?

一層一層往上直至當時自己能達到的層次之巔,層層空間生命無奈搖頭,沒有誰知道解決方法,似乎這是無法避免,無可挽回的。無奈仰望星空,天空此時仿如波浪翻花般層層打開,一道金光穿行而下,如神韻裏那黃鐘大呂般的洪音立體式打來:如果99年時大法弟子整體上能理智清醒的在法上認識法、用法作指導深入的改變自己,並恆定在這種理智沉穩的真修狀態中,那99年這場迫害就可能不會被安排發生。

裏面還有很多高深龐大的內涵,比如一切均由大法弟子而定、大法弟子的威德、大法弟子的責任與使命,大法弟子主掌天地等等等等不盡言表。

師父在世間講法,也多次苦口婆心的從不同角度闡述過這些法理,以往在人這層殼的作用下,學法中雖然知道這些道理,但那種「知道」卻很漂浮空洞。稍許突破人殼,在這個狀態經歷中,對這些法理的認識才逐漸破除了人表面思想的不穩定和那種淺薄,真正突破深入微觀,龐大內涵深深烙印於心。

進而聯想到即使迫害已經允許發生,如果大法弟子能達到上述標準,那今天的迫害形勢會不會沒那麼嚴重,世間正法與救度眾生的形勢會不會更好,才能真正力挽狂瀾,達到師父所要?!

而這一切的根本現在已經明瞭,雖晚也未完全失去機會──師父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長時間給我們,看我們究竟能做到多少對《轉法輪》的學習體悟以及對照實修。相信今天的大法弟子都不知學了多少遍《轉法輪》了,但我們真正學明白多少呢?!

我體悟到:三界是宇宙最低的空間,人世間是三界中更低的空間,今天的中國大陸社會又是最不好的十惡毒世,世人信神的底線極低,人人勾心鬥角,個個相互冷漠為敵,在正常情況下早就應該淘汰毀滅,像以往的歷次史前文明一樣。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空間這樣一個社會裏來傳大法歸正一切救度一切,其實是一個檢驗,檢驗大法所造就的第一批生命──大法弟子,在宇宙面臨最後毀滅的時候於最低層次的空間最最敗壞的這樣一個社會群體裏,能否處理好與社會的關係、與世人的關係、與修煉者之間的關係。

那怎麼才能在人世間以至高層、更高層、更更高層空間都能處理好群體的社會關係呢?關鍵就是生命需要具備先他後我、無私無我的正覺。如果今天的大法弟子在人類社會裏能修到這一狀態,無論遇到甚麼魔難與麻煩都能恆定不變的保持在這種狀態裏,那未來宇宙各層王和主所負責的天體將堅固無比。

說到這裏,多說幾句。我曾接觸各地一些大法弟子,還都是很不錯,有思想、能獨當一面的,單獨深入交流時,他們都真心袒露,覺得「先他後我、無私無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們自身做不到,觀察其他大法弟子也都做不到,感歎這句話變成了一句口號或者說美好願望!

有次在學《轉法輪》「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法」一節時,大法讓我對生命應該達到的先他後我、無私無我的那種標準以及狀態表現有所體悟,我悟到,首先,得有把自己放得極為渺小的心態。面對宇宙、面對其它生命,有那種仰望星空,自己只是浩瀚星群裏一個小小粒子的心態。無論身處宇宙高低哪層空間,無論別的生命尊重或疑惑怎麼看待,無論面對或低或高的生命,抱定這樣一種心態,無關環境和事情的變化,也非虛假的表現。

如果生命能懷著渺小之心仰望宇宙,就比較容易做到放寬胸懷,擴寬思維,即便面對不理解的人或事,也能儘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著想。生命沒有這種謙卑,容易形成自大自我。

這種謙虛恭敬不是內心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指責而面面俱到的圓滑,也不是黨文化浸泡中形成與人打交道時表面的虛偽謙虛,更不是常人社會中那種人情化的謙卑,而是由內而外自然生成的謙虛恭敬。有點古人所說「誠於內而形於外」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正心誠意」。生命沒有這種謙虛恭敬,心就會不正。修煉者如果沒有這一點做基礎,即使你修到一定層次或境界,甚至處於漸悟或高度漸悟狀態,最後也很容易出問題掉下來。

最後,重要的是客觀理性,特別是面對自己所不理解的事情或生命時,更要謹慎,不要隨意的下定義或評論。生命沒有這種客觀理性,容易生成固有僵化的觀念,從而在固有僵化觀念的帶動下做錯事。

當你明悟這個標準或者說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時,你心裏自然就有種力量,有的是大腦裏會自動生成一個強大的思想念頭,也即先他後我、無私無我的正念,帶動著你人的一面儘量站在別人角度去為別人考慮,這時候已經不是人的一面強為的讓自己如何如何去為別人著想了,而是一種自然,內在一種自動的機制在帶動。

先說到這裏。個人在當前層次上的認識,謹與同修交流。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2/7/從當年的問詢說起-3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