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波千頃照神州(下)

——古詩詞中的明月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九月八日】(接上文

三、對團圓的盼望和為他人祈福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此時無聲地連接起人們遠隔千山萬水的思念,如謝莊寫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寫的「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在詩人的眼中,明月是故鄉,是親人,「君從故鄉來」,明月猶如從故鄉而來,給人以特別親切之感一樣。

杜甫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捨弟》),人們望月懷遠,月是相同的,無處不明,但詩人思鄉心切,硬是認為故鄉之月最「明」。杜甫在《絕句六首》中還寫道:「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詩人感慨飛鳥知循故道飛回故居,歸宿在即,鳥尚如此,更何況人?進一步渲染了思鄉心切。李白寫的月下感懷《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以描寫故鄉之水不辭萬里送行舟,展現詩人思鄉之深的內心世界,可謂神來之筆。

白居易寫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而思親懷友的心情。李益在邊塞詩《從軍北征》中寫道:「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從明月、樂聲入手,描繪出征人在月下思鄉的動人情景。在這首詩中,詩人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三十萬人都一起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是一言難盡,又想像得出。

唐代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體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氣度,具有一種高遠深融的氣象。在海天遼闊的境界中,那一輪明月究竟意味著甚麼呢?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一個「共此時」凝聚了萬代千秋天下億萬人民的多少美好願望和祝福!皓月當空,一瀉千里,人們渴望團圓,彼此牽念,關愛著他人,亦被他人所關愛;祈福他人平安,亦被他人所祈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深摯的祝福,道出了普天下人們共同的心聲。

四、感悟宇宙人生的哲理

仰望蒼穹,一輪明月引起人們對歷史的浩嘆和感慨。明月跨越時空,閱盡人間變幻,是歷史的見證和永恆無限的象徵。一切的滄海桑田都成為了過往雲煙,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不同,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張若虛寫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唐代岑參在《敷水歌送竇漸入京》中寫道「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描寫出雖時光如流,四季更替,但明月恆久相照,詩人心中的月色通過水中的月色反襯天上的月色,勉勵友人任何時候要保持純真的本性。

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探索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哲理,從而發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慨。詩人感歎宇宙的浩瀚無際、時空的蒼茫無限,「明月長在,人生如寄」,世事滄桑,油然升起對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白居易在《對酒》中也寫道「天地迢迢自久長,白兔赤烏相趁走」,描寫出日月穿梭,光陰易逝,要及時探尋真理大道,時不我待。

蘇軾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約友人泛舟赤壁懷古,「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哀吾生之須臾,念天地之無窮」,描寫出月亮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水光一片,與天相連;而「茫然」二字卻不禁使人百感交集。詩人這裏借大江、明月表現瞭望宇宙之無窮,嘆人生之短暫,喚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價值的感慨。「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詩人藉此寫天地萬象,月光下,水天一色,物我一體。這裏的「江月」也不僅僅是江水、明月,更多的是它們所蘊含的存在的永恆性。詩人感受到這一切為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感悟造物之神妙,美不勝收。

五、「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國古代有祭月、拜月、賞月的傳統習俗,它源於古人敬天敬神及對天地自然、日月星辰的崇拜。中秋節由祭祀月神而來。因此時秋高氣爽,月像圓滿,既圓且亮,人們舉行「秋分夕月(祭拜月神)」活動,表現對神的敬奉和對上天的感恩。「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人們舉行祭月儀式。到了唐朝,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後這個節日更為盛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月的美麗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仙人乘鸞」等。

文人們更是留下了許多中秋佳句,如唐代歐陽詹說「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韓愈也說「一年明月今霄多」。劉禹錫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寫道:「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描寫出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九霄清淨,秋色澄明,萬物清麗。唐代徐凝寫道「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李白寫道「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確實,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光照天涯,銀輝遍地。宋代高觀國在《齊天樂》中寫道:「素景中分,冰盤正溢,何啻嬋娟千里」,描寫出十五月圓之夜的天光月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萬物反襯中秋之月,世界一片澄明透徹。

辛棄疾在《聽月詩》中寫道:「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樂奏廣寒聲細細……」描寫出依樓聽月的清新雅緻。聽月是指拋開塵世的喧囂,用「心」賞月的一種平靜心態:高樓聳入雲端,與天界相連。依在樓頭,分明能聽到月宮裏的聲音:如玉冰輪咿咿啞啞從天邊升起,裏面傳來玉杵搗藥的叮咚之聲,月中的廣寒宮傳來縹緲的仙樂……。這首詩,宛若引人走入月宮仙境,飄飄然毫無俗塵氣,並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感歎人間塵世變遷往復不斷,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恆久的!

千百年來,明月這一意象成為人們抒懷言志的載體,體現出古老神州的人們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反觀當今社會,中共逆天而行,破壞道德和人們的正信,將傳統文化的莊嚴神聖感破壞殆盡,強制給人們灌輸無神論和鬥爭哲學,不讓人相信未來,割裂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人之間失去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以惡為能,無惡不作,特別是對修「真、善、忍」的廣大法輪功善良民眾的迫害,使社會道德淪喪,遭天譴已是必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民眾選擇了三退(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選擇了良知與正義。人們只有遵循天理,才會擁有光明美好的前程。

(全文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