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利緣義取」的生財之道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利益與道義,有時確實是兩難選擇,在現代社會,見利忘義甚至唯利是圖者比比皆是,而商界中更有一句諺語曰:在商言商。企業以盈利為經營目的,在兩者之間應如何選擇,我們先來看看古今兩個經營典範。

仁術生財的名商白圭

白圭,名丹,戰國時期洛陽著名商人,相傳師從世外高人鬼穀子。白圭曾在魏國做官,後來到齊、秦,也是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漢書》稱他是經營貿易、發展工商的理論鼻祖。

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繫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坐待價格貶得更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囤積居奇,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滿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

戰國時期的商業,尤其是以權貴富豪為對像的珠寶買賣利潤為最高,但是白圭選擇「下谷」等生活必需品來經營,面對的是廣大較清貧的平民百姓,因此白圭奉行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不提高商品的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的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利潤。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時機的本領,他根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的思想,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並遵循這個規律進行交易,豐年糧價低廉收購糧食,到歉年糧價上漲時出售,幫助人民度過災荒。這樣在輔民為民的同時,財富也成倍地增加,白圭稱自己的經商方法為「仁術」。

「利緣義取」的日本企業之父

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是最早借鑑儒家思想進行經營管理的商人之一。他三十三歲從政界轉移到商界,立志以《論語》為標準,從事商業活動,一生中創辦了金融、造紙、運輸等五百多家企業,成為日本明治、大正時期實業界的領袖。八十八歲時他撰寫了著名的管理書籍《論語與算盤》,認為《論語》和「算盤」相行不悖,忠孝仁義是善行,高產也是善行,關鍵是要做到「見利思義」。如果「放於利而行,多怨」,以正義為基準的處世者為君子,以利害得失為基準的處世者為小人。

為了遵循自己的經營原則,他從不參與投機,即使在知道政府鐵道債券會獲得巨大利潤的時候,也主動放棄了大好的賺錢機會。他認為如果通過債券投機獲得利潤,嘗到甜頭之後就容易形成投機的不良習慣,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不但有可能破產還會失去信用,給投資者帶來麻煩。企業家要做君子而不是小人。創業不能只考慮利潤,對於社會沒有意義的公司是得不到發展的。所以,澀澤榮一把利益放在第二位,而首先考慮的是經營能給社會帶來的效果和價值。

有定論的「義」「利」之辯

在東西方,「義」「利」之辯似乎至今都是一個永恆的課題,道義和利益,誰先誰後,誰輕誰重,它們是矛盾的對立方?還是並行不悖的統一體?趨利避害是人之屬性,當現實的利益與永恆的道義發生矛盾時,該如何權衡,如何取捨。

儒家經典《大學》中有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因為德本財末,所以孔子講「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因此,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傳統工商人士都信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營原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說,「經濟越是朝向未來發展,就越需要倫理的回歸,其原因就在於人們無論怎樣試圖擺脫道德的羈絆,終會因為無法脫離經濟活動本身內在具有的倫理屬性而歸於徒勞。」

而法輪大法的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對於財富則有更本質的論述,他在《富而有德》中講:「君、臣、富、貴皆從德而生,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故而謀權求財者必先積其德,吃苦行善可積眾德。」

由此可見,作為根本,道德應是一切活動的終極準則與標桿,經濟活動的本質在於其是利他的善行從而為自己獲得利益,那麼為他人付出的越大,得到的理應越多,也即善行愈厚,獲利愈豐。道義與利益從根本上講是並行不悖的統一體。所以古人說「財自道生,利緣義齲」,意思就是財富與利益源自合乎道義的行為,應以義生利,義利相成,要以正當的方式獲得正當的利益。

企業也要在善惡間抉擇

「義」「利」之辯雖有定論,但是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之下,不是每一個企業和個人都能夠具備高瞻遠矚的慧眼。

中共為了掩蓋罪惡而築起屏蔽真相的高牆,人人皆知是惡行。但中國網民人數超過三億,面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同是互聯網企業巨頭,微軟為利益選擇了主動「自律」甚至協同作惡,谷歌卻因為「不作惡」的道義原則最終選擇了退出中國。

曾主動與納粹合作的德國四大商業銀行之一的德累斯頓銀行,為了能承擔起道德義務,喚起同行的覺醒,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調查自身過去的罪行並公布於眾,現任德累斯頓銀行董事會成員烏爾夫-麥爾在公布調查報告時沉痛的說,「每個銀行的成員必須要了解自己企業的歷史,接受真相,哪怕它帶來痛苦。」 他強調:「一切非人性的行為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這是歷史對我們現實中每一天的警告。」

而在一九九九年七月,江澤民開始鎮壓法輪功後,薄熙來為了升遷緊隨其後大力鎮壓法輪功。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以及販賣屍體成為薄、谷、周獲取收益的又一途徑。馮.哈根斯卻選擇於一九九九年八月正式在大連投資成立了哈根斯屍體加工廠,他不無得意地告訴中外記者,工廠之所以選在大連,理由非常簡單:政府支持,政策優惠、優秀的勞動力、低廉的工資,以及充足的屍體來源。那些來源不明的屍體為他們賺取了幾十億美金的高額利潤,卻深深刺痛了每一個尚有良知的國人心,恐怖的展覽背後掩蓋了多少駭人聽聞的罪惡!違背人類倫理道德的經營企業怎能長遠發展!

在現實當中,秉持道義的仁人志士看似吃虧不少,「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的人卻常常大發橫財。其實,因為「義」「利」是本末的關係,本末就有時間和空間的差異,積德在先,獲益在後,短視者往往著重眼前,忽視長遠;道德無形,利益有形,平常人往往看不見的就不相信,只有聖者才能洞見高深的法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那些遵循了道義的善行,哪怕只有點滴,已經為自己奠定了興盛的基礎,而那些由從惡而獲得的財富榮華,如果不知反省,即使微不足道,他已經為千里之堤挖掘了使其最終坍塌的蟻穴。

真正想造福人類,從而為自己和員工謀取長久福利的企業,請謹記「利緣義取」的生財大道,堅守良知和道義,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在善惡之間做出正確選擇。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