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體的奧秘
前面一章主要討論的是人類社會的一些現象,這一章我們來看看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一些奧秘。在前三個小節中,我們將重點討論人的精神領域的一些奇異現象,後兩個小節分別討論人體的一些特殊的功能和結構。
1. 思維來自大腦嗎
一般人認為人的想法來自大腦,大腦的思考產生了各種思維、意識或感受。不過早在1980年,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Science》(譯為:《科學》)就發表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醫對數百個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無腦人的觀察研究。《科學》雜誌在1980年12月發表了列文(Roger Lewin)寫的這篇文章,並講述了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教授約翰。羅伯(John Lorber,1915~1996年)的一個研究成果。當謝菲爾德的校醫在診斷一個數學系學生的一點小病時,意外的發現他的頭部比正常人略大一點兒,於是校醫把他介紹到羅伯教授那做進一步檢查。這位學生成績優異,智商IQ高達126,當羅伯教授用CAT掃描檢查他的頭部時,驚奇的發現該生竟然沒有大腦!由於病情在西方被視為隱私,文章沒有透露學生的姓名。
在羅伯教授眼裏,這樣的案例雖然特殊,但並不少見,因為僅他個人就確定了幾百例大腦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學習跟普通人沒有差異的「無腦人」,他形容這些人有著一個「看不見的大腦」。
如今隨著腦外科技術的成熟,被切除了半個腦子而存活的人越來越多。河南八歲男童鄭小寒,因患癲癇2010年11月成功切除左腦。目前他的病情改善,學習能力增強。為了防止右腦偏移,醫生在鄭小寒的左腦注入生理鹽水,並以擋板隔開左右腦。醫學顯示,90%以上的癲癇病人在腦部手術後都能正常生活。
美國弗吉尼亞州有個無腦嬰兒,他整個顱腦只是一個水囊,醫生斷言他活不了幾星期,可事實上他快樂的活了五年。他喜歡看電視,會隨著電視節目的有趣情節發出咯咯的笑聲。這個無腦嬰兒的意識來自哪裏呢?
精神與大腦的分裂,從其他科學試驗中也能得到證明。1966年當醫生打開人的頭顱用微小的電極去刺激大腦某一區域時,發現從刺激開始到人體作出相應的反應,中間竟有長達0.5秒的間隔。如果意識是大腦的機能,那麼刺激與反應應該幾乎是同步發生的。要解釋這種滯後效應,只有一種可能:意識和大腦並不是一體的,意識獨立於大腦。
曾在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澳大利亞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1997年),1978年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這個自覺精神是獨立於大腦的,難道不是很像我們傳統所謂的「靈魂」嗎?
另外,瀕死體驗、催眠等領域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近年來,此類研究異軍突起,成果頗豐,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學科,讀者可以在互聯網很容易搜索到相關成果。這裏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2.精神與物質的關係
唯物論者總是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比如手被燙傷後人才會感到痛,不可能憑空想像痛就能把人燙傷,不過美國心理學家們做的實驗卻證明了後者是存在的。他們將受試者帶到一間空房間中,此時從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慘叫。醫生告訴受試者:這個試驗主要是測試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極限。說著打開隔窗,讓他參觀試驗的全過程。只見一個人被牢牢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裏炭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陣痛徹肺腑的慘叫。試驗結束,坐在椅子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手把著被燒傷的手臂,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手臂上。醫生讓這名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將受試者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的捆在椅子上。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的手臂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不過所有的試驗都是假的,燒傷、慘叫統統是假裝出來的,真正的試驗對像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後那名受試者。真正落在受試者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燒傷。
那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何而來呢?我們只能認為是精神,是他的意識,使他的肌肉被燒傷。在這裏,精神改變了肉體,物質肉體只是精神的一種工具而已。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催眠心理測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白開水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在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然後被醫生立刻喚醒,接下來人們驚奇的發現,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糖份很大的飲料一樣。是誰、怎麼把這些糖分弄到血液裏來的呢?
同樣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安慰劑效應。1955年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指出,近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後,背痛、關節痛等症狀得到紓解。安慰劑就是用白水或澱粉等並不具有治療作用的普通物質來冒充專門的藥物。畢闕發現,不光是病人自我精神感受舒服多了,其身體真的發生了物質性改變,如紅腫消失或緩解。
同樣科學家也發現了反安慰劑效應:由於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由於對藥物的排斥心理,哪怕是服用白開水,病人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無論是安慰劑還是反安慰劑效應,都印證了中國那句古話:人得病,是「七分精神,三分病」,精神因素起了決定作用。當然,這世界上人與人大不相同,有的意志力強的人,是不容易被外人的暗示所引導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表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除了這類對人的精神領域的直接研究外,一些其他領域的學者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可以和這些相互印證的發現。
「水結晶實驗」是江本勝博士1994年在他的IHM研究所開始進行的。他讓水在零下25度的低溫結成像冰一樣的固態,然後用高速攝影機放大200至500倍拍攝水的結晶過程。江本勝博士首先將寫有許多不同文字的紙條貼在裝有水的瓶子上,讓水進行「閱讀」,然後拍攝「閱讀」了人類文字信息之後的水的結晶情況。研究員進而在裝水的瓶壁上貼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讓水「看」,結果看到「謝謝」的水結晶非常清晰的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看到「混蛋」的水結晶破碎而零散。該研究所從94年迄今十多年的實驗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水能夠「感受」善惡。
其實類似的實驗還可以推廣到其他物質,比如米飯。據《南方都市報》報導,2011年11月廣東天河區華成小學三、四年級學生中熱烈討論「米飯實驗」。這個實驗緣於10月初該校播放的關於水結晶實驗的科學紀錄片《水知道答案》。為親身驗證人的行為舉止是否能對事物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米飯實驗在三四年級學生開始推廣,孩子們可自願參加。很多孩子們都得到了一致的發現:同一地點基本同條件放置著,一直被讚美的米飯還是白白的,只有一點黃,而只接受了謾罵的米飯早早的變得又黑又臭。類似的實驗在2005年就在台灣公布出來了:《校園善念實驗特輯(一)善念能給您帶來美好》,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也試試,不過專家指出,實驗者的心念一定要像孩子那樣純淨、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障礙,這樣才符合做實驗的要求。
近來,關於意念控制的新成果也層出不窮。例如,2006年6月8日在巴黎舉行的歐洲研究和創新展上,帶著24對電極帽的美國科學家布魯納(Peter Brunner),當場用意念通過眼睛傳達給筆記本電腦,在巨大屏幕上一字字寫出信息「B-O-N-J-O-U-R」,驚詫四座科學家和觀眾。2009年台中勤益科技大學與大寶科技合作研發出的意念耳機只要受測者佩戴上,就能透過意念控制影像和物品。而日本、英國、美國等多國也早已開展讓運動麻痺患者用意念直接控制假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振奮人心的成果,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3. 「精神」的去向──輪迴客觀存在
2002年第7期的《東方女性》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報導了在海南省東方市感城鎮「二世奇人」唐江山的經歷。據唐江山父母及村裏老人說:唐江山3歲時(1979年)的某一天突然對父母說:「我不是你們的孩子,我前世叫陳明道,我的前世父親叫三爹。我的家在儋州,靠近海邊。」他還說他是在文革期間武鬥中被人用刀和槍打死的。更為奇怪的是他竟然能講一口流利的儋州方言(註﹕儋州人講軍話,不同於東方市的閩方言)。他的腰部還留有前世被砍的刀痕。
唐江山6歲那年,父母禁不住他的再三催促,在他的指引下乘車來到唐江山前世所在地儋州市新英鎮黃玉村。6歲的唐江山徑直走到陳讚英老人家,用儋州話叫他「三爹」。說自己是他的兒子,叫陳明道,死後托生到東方縣的感城鎮,如今是來尋找前世父母的。接著他認出了自己的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以及村裏其他親友,特別有趣的是,他還能認識他前世的女友。由於6歲的唐江山所講述的前生故事,回憶的前生場景以及對親人的確認令唐江山前世陳明道的親人鄰里折服,陳讚英老人當場和唐江山抱頭痛哭,並確定他就是自己兒子陳明道的再生。
從此,唐江山有了兩個家,兩個父母,每年往來於東方和儋州之間。陳讚英老人及親人、村裏人都把唐江山當作陳明道。由於陳讚英身邊無子,唐江山一直充當他的兒子,盡孝道至1998年陳讚英去世。該雜誌社編輯部的工作人員一開始也不相信這件事情,但經過反覆調查、核實,也不得不承認此事的真實性。
這種案例不光中國有,世界各地都有;不僅中國傳統文化中講輪迴,西方也有相關的報導,而且許多學者也在研究輪迴。
西方醫學界對輪迴轉世的研究,自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前後開始,便一直長足的發展,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通過收集、驗證具有前世記憶的兒童的案例,來研究轉世的可能性及有關現象,這種方法的程序是:發現對像,獲取資料,立案質疑,當面取證,追蹤觀察,寫出報導。這種方法簡單可行,確鑿可信,人人能懂,並且誰都可以去驗證,因而客觀性強,可信度高,挖掘出來的有些案例令人震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過這種方法費時較長,因為追蹤觀察一般都要拖幾年或更長的時間。另外一種類型則是在精神醫生的指導下在催眠狀態中進行的前世回溯。
第一種方法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著名精神病學家伊安•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教授為代表。1960年,史蒂文森教授在美國心靈研究協會的雜誌上發表了令人大開眼界的獲獎文章「往世回憶的證據」。此文被譽為現代西方輪迴研究的序幕。從此以後,史蒂文森教授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輪迴轉世的研究中。在迄今為止的四十多年中,他已經從世界各地收集到2600個案例,發表了十本專著和幾十篇學術論文,其中許多被研究者引為經典。他使用傳統方法做研究,但任一類型的研究者都會引用他的著作和文章,特別是《二十案例示輪迴》(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和《記得前世的兒童》(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他以嚴肅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和突出的學術地位贏得了整個社會對輪迴轉世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尊重。
在第二種前世回溯方法的研究者中,最有名的應該算是布萊恩•懷思博士,他的第一本著作《多次前世,多位大師》已發行了二百萬冊,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中譯本名為《前世今生》也曾在台灣暢銷。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後來成為輪迴轉世研究中有名人物的專家和醫生,最初都是不相信轉世的。但自己親自作出的結果擺在面前,迴避不了,否定不了,不信不行。他們大多經過了一個從不信,震驚,動搖,到最後相信並積極投入研究的過程。
另外,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有一些特異功能者(psychic)。他們雖然沒有直接作輪迴轉世的研究,但對於把輪迴轉世這一事實推向社會卻貢獻不小。其中一些人對於上述主流研究中的某些科學家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一批人由於其治療疑難怪病和解決棘手問題的特殊能力,大多有點社會地位和聲望,其中有一些還非常有名。他們和上述第二類研究者一樣,都是為了給人治病或解決生活中的疑難而去觀察別人的前世。不同的是,醫師們用「往世回歸」讓病人自己去看自己的前世;而他們是用自己的功能去為病人看他們的前世。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個在西方十分有名的對輪迴案例的報導和研究。
2006年9月8日英國《太陽報》在線報導了一個能記得前世的男孩子的故事。這個六歲的小男孩叫卡梅倫•麥考利(Cameron Macaulay),他和其他六歲的男孩子沒甚麼兩樣,唯一不同的是他總是談論的媽媽和家庭,以及喜歡畫的家──一幢坐落在海濱的白房子,都與他現在的生活無關。他所講的是他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而且是在離他們現在住的地方160英里的巴拉島。
據卡梅倫•麥考利現在的媽媽諾瑪介紹,自小卡梅倫會說話起,他就講述他在巴拉島上時的童年生活。他講述他的前世父母,他的爸爸是怎樣死的,還有他的哥哥和姐姐們。他還說,他提到的媽媽是他以前的媽媽。他堅信自己有前世,卡梅倫很擔心他前世的家庭很想念他。
當他開始在托兒所時,他的老師要求見諾瑪,並告訴諾瑪卡梅倫講的關於巴拉島的所有事情。他想念他前世的哥哥和姐姐。他抱怨現在的家裏只有一個衛生間,而巴拉島的家卻有3個。他以前哭著要他的前世的媽媽,他說她思念他,他想讓他在巴拉島的家人知道他現在挺好的。卡梅倫極為傷心。他不停的談論巴拉島,他們去到甚麼地方,他們做了甚麼,他怎樣從他的臥室窗口看著飛機降落在海灘上。同時,卡梅倫不停的乞求諾瑪帶他去巴拉島。這些讓諾瑪最後決定帶他到巴拉島。與他們同行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傑姆•塔科(Jim Tucker)博士,他是研究兒童輪迴轉世的專家。
當他們告訴卡梅倫要去巴拉島時,他高興的到處蹦蹦跳跳的。卡梅倫全家於2006年2月份去了巴拉島。當他們到達巴拉島時,飛機真的降落在沙灘上,就像卡梅倫描述的一樣。同時,旅館也肯定了有一家叫羅伯遜的人曾經在海濱邊的白房子裏住過。諾瑪他們沒有告訴卡梅倫這一切,就向那幢被告知的房子開去,看看將會發生甚麼。
卡梅倫一下子就認出來了房子,興高采烈。但是當他們走到門口時,興奮的神采從卡梅倫的臉上褪了下去,他變得非常安靜。前一個房主已去世了,但保管鑰匙的人讓他們進到屋裏。房子裏有很多偏僻的角落,卡梅倫全都知道。房子中果然有3個衛生間,以及從他臥室窗口能夠看到海景。
自從他們回到在格拉斯哥市(Glasgow)的家後,卡梅倫安靜多了。諾瑪說,去巴拉島是他們所做的最好的一件事。這次旅程讓卡梅倫的心情舒暢,他不再那樣嚮往的談論巴拉島。現在卡梅倫也明白他們不再認為他在編故事。他們得到了要找的答案。明顯的,對前世的記憶會隨著當事者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消失。
卡梅倫的經歷已經被英國電視五台拍成了紀錄片《這個男孩從前活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