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至「六四」之間的八十年代,在中國大陸曾有一短暫的文藝比較自由時期。這一時期我的工作較為清閒,便博覽群書,讀古今中外文學、藝術、美學理論。當時對我影響較深的刊物是《藝術世界》、《散文》和《美育》。《藝術世界》涉獵廣泛,古今中外藝術家從音樂、美術、攝影、舞蹈、戲劇等角度談創作思想,能欣賞到著名雕塑和名畫,偶爾的也能欣賞到藝術家寫的意境深遠超然的散文和隨筆;《美育》是以審美視角針對文學藝術的鑑賞和美學研究;《散文》是傳統清純的文學刊物,是散文作家的聖殿。這三本書我訂閱了十幾年,這對我能保持傳統文化理念的散文寫作及文藝評論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天的以文化方式證實法做了充份的心理準備。
結束流離失所生涯重返工作崗位,我內心曾一度遠離常人社會,不聞世事,疏離文藝界不事創作,一心「修煉」,誤以為自己淡泊名利。文藝同仁誤認為我江郎才盡,一資深評論家公開發表文章稱我為出世。每每談及三退他們都極為反感。當我悟到大道無形法理、悟到大法弟子都是各自天體的主和王之後,決心重返主流社會,展現大法弟子內聖外王之威儀,救度文藝界人士以及與他們對應的無量天體與眾生。
歸正修煉基點,讀法便能體悟深層法理真機,甚至如何利用工作之便證實法的細節,師父都點化的明明白白。隨著正法進程的天象變化,人間也隨之發生變化,體現在文化上,就是民族文化尋根意識漸醒,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要求文藝工作者下基層指導社區工作。我在一社區成立了攝影團體、書畫院,參與指導各類文娛活動及新聞報導。如今這個社區作為典型示範,外地市也常來視察交流。年底工作總結,領導對我的工作給予充份肯定,會議結束時特意繞到我桌前握著我的手說:你的工作做的最好,真是有聲有色啊。
師父曾告誡我們儘量的多學知識,如今才領悟其中深意。曾經對電腦對博客很反感,給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如今意識到人生處處是證實法的場所,常人社會的一切都可以正用,為我所用。今年我建立了博客,經人推薦看了一部外國影片,遂寫一影評,發表在博客上。一詩人朋友讀後哭了,對我寫出令其如此感動的文章表示謝意,且為我沒有被這個社會體制化而深表敬佩,他妻子讀此文後感慨的說:「內心強大的人是最幸福的。」此文在大法弟子辦的網站上發表。
我的工作接觸文學藝術界人士、民族文藝工作者。不久前採訪了一著名畫家和文學藝術家,以半文言文文體形式,從審美角度對人對畫、對精神家園生命終極意義及其探索,寫了兩篇較有深度的評論文章,更奠定了我的美學評論基礎。曾評說我出世的評論家再次發出評論:這是我看到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評論文章。還主動了解我多年的遭遇,為日後欲寫我的被迫害經歷準備素材。另一評論家在一書中也對我給予正面的評論,且此人發自內心的「三退」,並感慨的說:我們永遠也不會了解法輪功,我們只能通過真實的你來認識法輪功。
隨著我文化工作的深入,愈來愈多的新聞報導、人物專訪、文藝評論日見報端。便產生一願望:覺得現在的報紙書刊充斥著廣告、緋聞和槍殺,內心渴望自己能編輯一本純正的傳統的文藝刊物。可是當領導找我談話,希望我編輯一文化刊物時,我卻站在個人得失角度怕苦怕累顧慮此工作浪費時間影響修煉,顧慮刊物會有邪黨文化因素而拒絕。領導一再找我談話,最後站在眾生文化受益角度我承接了這份工作,但我向領導提出兩點要求:作為文藝刊物,某黨政治內容不能在此刊發表;某黨對宗教信仰問題的造謠不能在此刊體現。領導表示贊同。
在單位工作環境擁擠的情況下,領導為我獨自騰出一間編輯室。我在編輯排版的過程中,驀然悟到:我居住的城市是國內古老城市之一,康熙年間始建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與此地同修生生世世在這片土地上跟隨師父戍守疆土開創人類文化,而今我正在師父為我鋪就的正法之路上兌現著久遠的誓約,為這方眾生破除邪黨文化留下一條純正的參照之路而前行,想到師父這一切的苦心安排,感恩的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
由於掌握了網絡知識,我在電腦上搜集當地文藝界同仁的電子版的文藝作品,本著挖掘記載和傳承當地文化的宗旨,一本純正的刊物誕生了。單位領導拿著樣刊到各級主管部門接受審核過程中,對我的才華、工作和為人給予充份肯定,並提出:工作就是工作,甚麼這個零那個辦的(指六一零)別干涉我們的工作。各級領導看了樣刊後都很感慨,且鼓勵一定要堅持下去。宣傳部有關領導到單位調查,多次追問這本書真的是一個人編輯的嗎?對此深感敬佩。文藝界同仁對此刊有久違了的感覺,有的來電話感慨萬千,頗有找到心靈家園之感。
是啊,當今世界只有大法弟子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美!
在常人社會中修煉,難就難在容易混到常人社會中去,面對讚譽偶爾也曾沾沾自喜,隨即便告誡自己:不是證實自己而是證實法,對常人社會的一切應「做到有而無心、做而不執著」(《曼哈頓講法》)。這一切都是法開創的,不是自己真的多麼有才華,而是大法弟子救人分工不同而已。這是正法的需要,眾生的需要。
當下的初淺認識,懇望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2/7/20/13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