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揚道義以濟世 視師志為己志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顏回,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十三歲從學於孔子,畢生力行師教,據《論語》中記載:顏回敏而好學、德行出眾、志向遠大、尊師重道,真正能夠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多次受到孔子的讚許,被後世稱為「復聖」。

學以明道

顏回勤學、善思,學以致用,儘管學習條件很艱苦,但他早作晚息攻讀研習詩禮,對孔子所授反覆溫習,做到「聞一以知十」。孔子多次誇獎顏回好學,稱讚其一聞師教就能立刻去實行,「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稱讚其虛懷若谷的品質,「回也,其庶乎!屢空」;稱讚其能擇善而從,「得一善,則拳拳服應,而弗失之矣」。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顏回使用非常簡陋的竹器吃飯,用瓢飲水,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處之泰然,不改變其自身的快樂。這與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心境相通,意指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是樂在其中了。在憂患艱辛的生命歷程中,老師孔子能「樂而忘憂」,在貧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學生顏回能「不改其樂」,對於孔子、顏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來說,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人們把他們這種融於道的心靈深處的快樂,安貧樂道的精神,合而稱之為 「孔顏樂處」。後來的儒家知識份子都以尋求「孔顏樂處」的精神之美作為自身內心世界充實的理想境界。

「學」是培養君子德行和進行倫理道德的實踐,魯哀公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意指不遷怒於別人,「不貳過」意指不重犯同樣的錯誤。顏回在各個方面都嚴格地要求自己,對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不懈怠,他善於自省,「反求諸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最終成就了其仁人君子的人格,儒者的風範。在待人處世上,顏回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顏回終身追隨孔子,隨孔子周遊列國而弘道,歸魯之後,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是《易經》主要整理人之一。顏回一生好學不倦,孔子的學生子貢稱讚他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宋代程頤稱讚他說:「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崇禮行仁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他認真領悟孔子關於「仁」、「禮」的涵義並真正地去躬身力行,「敏於事而慎於言」。他曾向孔子請教甚麼是仁,孔子回答:「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指能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念頭和言行符合禮的原則,就叫做仁。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天下則歸於仁。顏回又問關於仁的具體要求有哪些,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孔子對他進行了「剋己復禮為仁」及「四勿」的教導後,顏回馬上表示「回也不敏,請事斯語矣」,意思是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我能夠遵照老師的話去做。

孔子稱讚顏回是一位仁德的人,並讚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孔子家語》中記載:顏回、子路、子貢三人應其師孔子的要求,談及各自的志向。顏回是這樣講的:「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孔子對他們三人各有評論,對子路的評論是:「勇哉!」對子貢的評論是:「辯哉!」而對顏淵的評論則是「美哉!德也。」

孔子倡導仁政和道德,顏回所嚮往的也是德教風行,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的崇仁尚禮的理想社會。而這種理想的實現,顏回和孔子一樣主張教化為主,無論環境怎樣艱難,也要難行能行。《韓詩外傳》記載顏回之言:「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內外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蟲宣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顏回還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稱讚顏回說:「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

師志己志

兩千多年來,顏回一直被後人奉為尊師的楷模。他深深體會到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說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他極其敬重孔子,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他時時跟隨孔子,《莊子•田子方》中有所謂「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在《論語》中記載:「子行顏隨」,當然顏回不僅僅是身隨,更是畢生依教奉行的心隨。孔子也認為「回也,視予猶父也」。顏回的仁德,也影響了同門中的許多人,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意思是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更加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孔子家語》中記載:少正卯鼓吹邪說,與孔子同時講學爭奪弟子時,孔子很多學生為此而動搖,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有人問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學呢?」顏回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孔子周遊列國弘道,顏回緊隨孔子,信念堅定。孔子在厄於陳、蔡的最艱難時期,依然堅持理想,「講頌弦歌不衰」,在不為世人理解容納的逆境中,有的學生產生了動搖,顏回始終堅定不移,他說:「夫子之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納。即使如此,夫子盡心盡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雖受阻遭嫉,不為一些人所容,對夫子之道有何傷害呢?這可能正是道的珍貴吧!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正道不動搖,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養正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傳播正道了,卻不被一些人採納,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在眾弟子們中稱讚顏回臨難而不失其德,窮困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後來漢代王符亦稱讚顏回:「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武不能屈。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

孔子天命論思想談到敬天知命,以德配天之理。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堅定「道濟天下」,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時遇困頓,屢遭艱難,然而卻能始終不更其守,不遂其志,有如天地厚德,澤被蒼生兩百千餘年。孔門弟子尊師的風尚為歷代人所推崇,顏回以師志為己志,以師願為己願,追隨孔子行義天下,為後世留下了尊師重道和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聖賢風範。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