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尊道崇德 敬天保民(下)

——孔子稱讚的聖賢品格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接上文)

四、文王之道

周文王,姬姓,名昌,治理西周時,仁慈愛民,積善修德,奉行德治,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從政理念。他推行教化,指出:「為人君應依仁而行,為人臣應立足於謹慎,為人之子女應立足於孝道,為人之父母應立足於慈愛,與國中之人交往應立足於誠信。」教導人們要心思端正,敬天、敬德等。文王以身作則,做事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制定了很多惠民措施,還到田間和大家一起勞動。他禮賢下士,親自到磻溪聘請姜子牙的故事流傳至今。當時天下士人紛紛來投奔,各諸侯前來歸附。

孔子稱讚周文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孔子家語﹒好生》)意思是說:文王之道非常偉大,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了變化,沒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了成功,這是因為文王能夠時時嚴格的修養節制自己和寬以待人。

孔子於《文王》之篇談到關於文王「受命」:「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對於能夠真正接受「天命」的聖人來說,文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這裏表明孔子既讚美文王修明德行以敬事上帝,更讚頌了天命之偉大。

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的,認為這是上天賦予其使命,所以他必須去做,儘管屢遭逆境,也要難行能行。如他率弟子在周遊列國途中於匡地被圍困時,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說:「周文王死了以後,文化典籍不都在我這嗎?天如果要消滅週的文化,那麼我也就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消滅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孔子拿出琴開始演奏禮樂,匡人一看知是聖人,於是離開了。孔子以仁德之舉扭轉了危局,被稱為善之善者也,也使人感受到孔子傳承天命之「文脈」的浩然正氣。

五、武王之賢

周武王姬發,周文王次子。他繼位後,秉承父志,繼續以姜子牙為軍師,其弟周公旦為輔,討伐商紂,一統天下,建立了周朝,實行仁政德治,和洽天下四方之國,正如《詩經﹒周頌》中所寫的「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武王建周後,從商地回來,自己一個人憂慮著,甚至夜裏難以入睡。周公問起原因,武王回答說:「我告訴你吧:上天不受殷的享祭,從我還沒出生起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讒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卻被放棄。上天不照顧殷人,所以今天我們能成就王業。殷王不能顯揚、禮遇賢者,所以到現在滅亡了。而我對上天的眷顧還沒能全部完成,以副所望,哪有工夫睡呢?」武王又說:「我一定要達成上天的眷望,要訪求所有不順天命的惡人,貶責他們,與殷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勞安撫人民,徹底安定我們西方的領土,發揚我週的功業與德惠,使它們同樣地昭明。」於是將戰馬縱放在華山的南面,拉車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丘墟上;戢藏干戈,收兵並解散軍隊,以昭示天下:不再用兵了。武王修明文德,倡導文教,他登基後年年都是大豐收,五穀豐登,萬民樂業。《尚書﹒武成》記載此事說:「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此亦為「馬放南山」典故的由來。

孔子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他解釋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善繼人之志」,是他對周武王繼承其父之志,為政以德的讚賞和評價;「善述人之事」,是他對周公承襲其父、兄的政績,制訂周禮的讚賞和評價。他稱讚周武王「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治國思想,使天下之民歸心。因有武王之德,所以才會有「善人是富」,在孔子儒家看來當時周王所最「富」的就是擁有這些「善人」。

六、周公旦之禮樂

周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他先輔佐周武王,後又輔佐周成王,為國事日夜操勞,忠於職守。他非常注重選賢任能,告訴年輕的成王:「千萬不要任用那些勢利小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大公無私的賢能之士。」他在送兒子伯禽去魯國就任時,囑咐伯禽一定謹慎治國謙虛做人,他談到自己常常「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禮賢下士,還猶恐失去天下的賢才。周公求賢若渴的精神為後人所稱道。

周公治國安邦,愛民如子,「效法天道」制禮作樂,用以規範和涵養人的道德和行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禮樂教化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祭祀神明,謙和有禮,威儀有序。周公建立了禮樂制度,使其成為仁政德治的重要途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天下禮樂大興,處處聞太平歌頌之聲,正可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各安其業。孔子儒家繼承和發揚禮樂文化,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中國成為著名的禮儀之邦,其教化功能使民眾順應天地並關愛他人,明辨善惡,歸於天理正道。

孔子推崇周公多才多藝,人格完美,在他心目中,周公是他嚮往、敬仰的聖人,以至於常常夢見周公。「剋己復禮」乃孔子名言,也是其畢生努力追求,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說他認為周禮豐富而完備,他遵從周朝的制度。孔子對禮教的重視表現出其志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對天命的信仰。他稱讚周公是:「周公成文武之德……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周公其盛乎!身貴而癒恭,家富而癒儉,勝敵而癒戒。」意思是說周公偉大啊,他身份高貴而更加謙遜有禮,家裏富裕而更加節約儉樸,戰勝了敵人而更加戒備警惕。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聖賢、仁人君子無論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道義而行事,具有「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美德。傳統文化奠定了社會的道德基礎,教人怎樣做人的道理,使人明辨是非,擇善而從,追求真理。順天意、重道德歷來為人們所遵從。而當今中共卻逆天叛道,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迫害敢於說真話的人,強制給人們灌輸邪惡的黨文化,使道德淪喪,妄想把人引向不歸路,中共必為歷史所淘汰。如今,天滅中共,越來越多的人們退出了中共邪黨及其一切附屬組織並徹底認清其邪惡本質,回歸良知善念,按照宇宙真理「真、善、忍」的理念去做,作出了正義而明智的選擇。

(全文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