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話神獸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一月二十八日】神獸,是代表平安吉祥的圖騰式動物,比如龍、鳳、麒麟、貔貅等神獸,它們是中華神傳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它們的相貌各具特色、氣質神聖威嚴,且充滿靈性。它們從各個方面已溶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已進入龍年了,那麼我們就先說說龍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是萬獸之王,是帝王的象徵,是威嚴而不可侵犯的神物。它天生異能,長長的身體上覆滿魚一樣的鱗,可以生活在深邃的江河湖海之中,掀起陣陣波濤。它威猛無比,獅鬃、鹿角、虎鬚、鷹爪,既能於陸地上行走自如,又能直衝雲霄,吞風布雨。

在龍的身上,人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突破空間束縛的強大力量。帝王們喜歡稱自己是「真龍天子」,藉以彰顯那不容置疑的皇權。

龍一向是聽命於天的靈獸,它執行的是不可違逆的天命,人們既對它尊崇有加,又對它感到畏懼。而這種複雜情愫完全可以追溯到「龍的起源」上。

人們對龍敬畏,因為龍的形象就和雷電息息相關。雷聲又往往伴隨閃電,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龍的身形和閃電的形狀極其相似。再加上電閃雷鳴之際往往大雨滂沱,龍就被順理成章的看作「雨水」之神。傳說,龍會根據上天的命令,把江河湖海之水帶到天上,再讓這些水根據天命降落人間。

降水的多少和農業收成的好壞關係重大,人們不得不祈求作為行雨之獸的龍能夠體恤人的不易。人們自然而然地對龍形成了敬畏之感,因為龍如何行雨、甚麼時候行雨會在很大程度決定人的存亡。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龍的力量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龍是飛天入地行雲游水的全能型靈獸。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龍的形象是不斷變化的,人們也在不斷重新去認識它,因為「神龍見首不見尾」嘛。

考慮到龍那巨大的神力,人們常恭敬地稱龍為「龍王」。「龍王」是執掌雨水、管理江河的神祇。龍王要向天帝定期彙報行雨工作。但是,龍王們都在一絲不苟的執行著天帝的聖諭,尤其是在被人類不可饒恕的惡行激怒之後,它們會動用行雲降雨的神力給人以懲罰。

水既能讓人活,也能讓人死。在大雨成災的時候,人們同樣需要仰仗和龍的「溝通」讓雨水止住。比如唐開元年間天下大旱,唐玄宗就要人設壇祈雨,不想雨勢過猛,泛濫成災。焦急之中,唐玄宗又聽從高人指點,在寺院中建造了五六隻泥龍。讓人一邊向泥龍身上潑水,一邊大念咒語。不一會兒,果然雨過天晴。

作為傳說中的靈物,龍的身上凝聚著「仁愛」與「威嚴」兩種特徵。它為人布雨,滋養萬物,給人間帶來莫大恩惠;但當它看到人們反天、反地、不行善事無惡不作時,它也會毫不留情的予以嚴懲,呈現出威嚴的一面,像大旱、大澇、大洪水,那就是龍王在行天道。

龍是有善惡之分的。現在中國大陸的上空有一條紅色惡龍,它不是行雲播雨的龍,它是邪惡中共不斷行惡的精神支柱。現實中它操控著中共邪黨扼殺自由,對十幾億華夏子孫實行血腥的獨裁專治,中共邪黨則用數以千萬計的勞苦大眾的鮮血在豢養這條惡龍。這條紅色惡龍必將滅亡,而且是形神俱滅。

再談談吉祥之鳥──鳳

鳳是百鳥之王,祥瑞的象徵。雄的稱「鳳」,雌的稱「凰」。鳳有著非常華美的外表,《爾雅》中的描述是:「雞頭,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如果說龍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是讓人無限敬畏的能力,而鳳所展現出來的便是無與倫比的美貌。

人們認為,翱翔的鳳凰擁有「溝通天地」的神奇力量,而天地間第一美麗、善良的鳥,就是祥瑞的象徵。傳說鳳凰誕生自「東方君子之國」,到過崑崙仙境,只要它在晚間寄宿於丹穴,那天下就會迎來安寧盛事。《山海經》裏,鳳身的各個部位都代表了不同的美德:「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這裏「文」即是「紋」,「膺」則指「胸」。可以想像鳳飛到哪裏就意味著把「德」、「義」、「禮」、「仁」、「信」帶到哪裏,而無論甚麼地方兼備了這些美好德行,那它必然迎來祥和安寧的美好時代。公元前十二世紀,精明強幹的周成王勵精圖治,締造了強大富庶的時代,南方諸國向他臣服,各路諸侯與他會盟,時人便用「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潮陽」的詩句來形容當時的場面。

帶著對吉祥幸福的嚮往,古人很喜歡把鳳的圖樣作為器物上的裝飾,商周時代出土的青銅器上就不乏鳳凰的紋飾。

隨著時間的推移,鳳凰被賦予了豐富的性格。它「喜火」、「尚潔」、「好德」、「示美」。對鳳的嚮往即是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當傳說中的鳳成為「吉祥如意」等一系列美好名詞的象徵時,只要念起它的名字便會覺得愉悅快慰。

仁德之獸──麒麟

鳳是吉祥之鳥,麒麟則是吉祥之獸。它頭似龍,身似鹿,眼如獅,背如虎,披魚鱗,踏馬蹄,威風八面。在古代,麒麟被看作祥獸、仁獸。傳說只有當太平盛世、聖人為政之時,麒麟才會出現。

《左傳》裏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十四年春天,叔孫氏捕獲了一隻相貌奇特的野獸,人們擔心這野獸象徵凶兆,便戰戰兢兢地把它帶給孔子看,詢問孔子意見。孔子看後則認為這野獸就是麒麟。關於這個故事,《兗州府志﹒聖裏志》中有更詳細的記載,說叔孫氏捕獲到一隻形似麋卻長著角的奇怪野獸,叔孫氏擔心這野獸不吉祥,就打折它的左腿,將它拋棄在曠野裏。孔子聽說後跑去觀看,不僅認定這野獸就是麒麟,還為它的傷勢傷心難過。這件事發生後,孔子就不再寫書了,兩年之後他與世長辭。

由於人們相信麒麟能給自己帶來吉祥,更加上麒麟被當作明主降生的徵兆,歷代帝王都很喜歡用有麒麟的裝飾、建築來鞭策自己、祈福求祥。漢高祖劉邦把未央宮叫做麒麟殿,唐高宗把自己的年號定為「麟德」。

相比帝王家那擁有強烈政治寓意的「麒麟」,百姓心目中的麒麟就平和多了,它們是善良和美德的化身,象徵著吉祥和幸福。傳說,孔子降生前曾有玉麒麟光顧其家,還在其家裏吐下玉書。因此民間一直有「麒麟送子」的說法,大家都希望善良的麒麟能給自己一個可愛聰敏的孩子。俗話說「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百姓們喜歡形容那些聰慧的孩子為「麒麟兒」。在民間,麒麟送子圖一直大受歡迎。除此之外,人們還經常將有麒麟圖案的飾物作為禮物送給孩童,祝福他們早日成為棟樑之材。

最後說說「貔貅」

貔貅(pi2 xiu1,音皮休)的樣子看起來很兇狠,它也是龍之子。臉若雄獅,有凸起的眼睛和尖長的獠牙。不過,它的兇狠和兇悍只針對那些禍亂世間的妖魔和危害人間的疫病,對人類而言,它卻是象徵祥瑞的靈善之獸。它有一張可吞下萬物的大嘴,卻沒有用來排泄的肛門。它這「只進不出」的特點很得那些愛財人士的喜愛,他們都希望金銀財富像貔貅吞萬物那樣源源不斷流入自己的口袋。另一方面由於它對主人忠心耿耿,又品性正直,民間一直把它作為看家護院、鎮兇辟邪的靈獸。值得一提的是,貔貅的頭上長著角,有一角和二角之分,長一隻角的叫「天祿」,兩隻角的叫「辟邪」。

關於「天祿」和「辟邪」的由來,《史記》裏有這樣的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氏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裏的軒轅氏就是黃帝,在他奠定霸業的過程中,貔貅立下汗馬功勞。為了表彰貔貅,他封貔貅為「天祿」,負責為皇室看護財富。因此,貔貅又被人稱做「帝寶」。考慮到貔貅驍勇善戰,因其坐守,邪物就自然膽怯,人們又稱貔貅為「辟邪」。

古代的帝王在打仗時,喜歡亮出帶有貔貅圖案的軍旗震懾敵人,同時一顯己方勇猛之姿。再加上但凡戰爭,交戰雙方都希望可以藉機攻城略地,獲取財富,人們希望只吞不出的貔貅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在民間,人們習慣用貔貅代表軍隊。由於所有皇帝都希望將軍權掌握在手,所以在很多時候貔貅狀的物件都是皇家專用。

並不是所有將發財希望寄予貔貅的人們都能意識到貔貅之所以身兼「旺財」和「鎮邪」兩重含義,即是在暗示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人都希望家庭和睦,興旺發達,人人都害怕家窮衰敗,卻是人人都明白偏離正道必導致家生禍事,貽害家人。人們經常把相貌兇惡的貔貅像置於宅前,希望它能擋災聚財,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就算再忠誠的貔貅也只能為人抵擋住外來的災難,如果人不能讓自己心裏也住進驅邪的貔貅,那麼禍起自身的命運將難以避免。

用兇狠的貔貅做財源廣進的象徵,聰明的先賢巧妙地教導人們「錢能造就人,也能毀滅人」,當一個人因為貪戀金錢而墮落,那他自己也就成為貔貅痛恨的「邪物」。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