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的習醫規矩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六日】明代醫學家李橚在中醫啟蒙書《醫學入門》中提到了古代中醫的習醫要求。原文摘譯如下:

隆慶辛未年冬,盧廷和、何明善、李星、姪子李時思相聚一堂來請求我:「您的《醫學入門》已成書,怎能沒有規矩教我們怎麼學習呢?」我說:「行醫關係到人命,不是品質誠實而不虛偽、性格沉靜而有恆心、真正知道長陰功樂趣的人,未可輕易學醫。既然人立下了學醫的志向,就可以商議如何用工。」

「學醫人對於《醫學入門》一書既然融會貫通,而後可以成為一名小醫。此後學醫人更要努力靜坐,誦讀儒書。學醫人漸漸懂得陰陽消長之理後,先為自己治病見效了,再為別人治病;先為親人治病見效了,再為陌生人治病。直到學醫人自己感覺到了胸有成竹,即使閉門造車也能天下合轍的程度,然後才可以開門行醫。」

「至於行醫後的行為操守,尤其不可沒有定規。醫生每天五鼓清晨清心靜坐,早起後再誦讀一兩本儒書,來清理雜念。(時時刻刻都不失清晨的心態為妙。)」

「在病機稍有疑難之處,用藥不甚見效時,醫生姑且在五鼓清晨清心靜坐,潛心推究病源,再次為病人診察改方,病一定沒有治不好的。」

「為病人治好了病後,這也是醫生的份內事,縱然醫生不求功名利祿,全憑行醫養家糊口,也不可過份索取錢財,只能聽任病人家酬謝。如果病人家也一樣清貧,醫生要分文不取,這尤其體現了醫生的仁義和清廉。因為別人不能回報醫生,天一定會回報醫生,如果醫生抱著這樣一種心態行醫,他的醫術還能不高明不見效嗎?」

盧廷和又上前問道:「我根基淺,又愚鈍,請老師送學生一句話。」我說:「『不欺』而已。學醫人讀《醫學入門》一書,卻不從頭至尾滾瓜爛熟,得了一方一論就自稱會醫術,這是欺。學醫人熟讀《醫學入門》,卻不思融會貫通,這是欺。學醫人融會貫通後卻不每天早起靜坐調息,為診視病人做準備,這是欺。學醫人診脈後卻不據實相告,這是欺。學醫人論方用藥潦草而不精詳,這是欺。學醫人治好病後貪求酬謝,不脫市井小人風味,這是欺。(因為學醫人不怕行醫無利可圖,只怕自己醫術不高明。)學醫人有所心得,屢用屢驗,卻不纂集經驗來補報天地,公諸於世,這也是欺。欺則良知日益蔽塞,而醫道終將沒落;不欺則良知日益發揚,而醫道更加昌明。學醫人欺與不欺之間的抉擇,這不是別人能管得了的。」

何明善於是率領眾人禮拜說:「我們敢不矢心立志,來繼承先生的德教。」

李洪志大師在《轉法輪》中說:「中國古代的中醫是相當發達的,現在的西醫再過多少年也趕不上。」「那個時候上學的人,都要講究打坐,坐著要講姿式的,拿起筆要講運氣呼吸的,各行各業都講淨心、調息,整個社會都處在這麼一種狀態。」

現代大陸有的醫生縱然設備精良,頭銜響亮,其素質卻讓人感覺是「跑江湖、賣野藥」的,與一絲不苟的古代中醫比起來,差距相當之大。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打坐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古代中醫每天早起打坐誦經,心無雜念,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提高了道德素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