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才能消除間隔和形成整體

——和赤峰大法弟子切磋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七日】可以說,從7.20後到目前,赤峰市區的同修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而一部份老同修卻認為赤峰大法弟子根基不錯,法悟的好,修的境界不低。這不是很矛盾嗎?甚麼是修的好?修的好不是表面上你能談出多少理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不斷放下自我,同修之間沒間隔,形成強大的整體,在救度眾生中發揮整體的作用。

可是,這些年外地同修在一次次和赤峰同修交流中發現:赤峰部份同修自我意識很強,既不組織學法小組形成整體,也不願堂堂正正的大膽的去講真相。一部份老同修雖然也做了一點救度世人的事,可是和飛速發展的正法進程要求相差太遠。外地同修數次和赤峰同修交流中竟找不出一個協調人,叫誰做誰都不做,都覺得本地情況複雜,誰也不服誰。其中有一個同修想主動當協調人做點事,馬上風言風語就出來了:「她當協調人?她協調誰啊?誰聽她的?」同修間劃分了很多圈子,與圈子外的人幾乎不來往,即使有來往說話時也是小心翼翼的,長時間的間隔始終沒有消除。

那麼間隔是甚麼?間隔就是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互相向外看,在指責和爭辯中堅持著那個「我」。每當看到赤峰市區同修這種狀態時,我心裏很著急:師父為我們講了那麼多的法,我們為甚麼現在不能再向前邁一步呢?

而周邊幾乎所有的旗縣已經形成了整體。有的鎮大法弟子講真相做的非常好,全鎮已經有75%的人三退了。走出來晚的同修講真相幾乎沒有了『市場』,要經常到幾十里或上百里的集市上去講真相。要知道,每個人只要是師父的弟子,在正法進程到最後的今天,就必須要走出來救度世人完成史前誓約,同時無條件的放下自我形成整體。我知道,這些年裏,赤峰市區就是同修中這種自我的因素和間隔太強了,才沒有人敢出來做協調人。事實上,就是有人出來做協調人也協調不了,有幾個人能服氣呢?有幾個人不跟協調人別著勁兒幹呢?其實,做協調人不是當領導,不需要有多高的能力和才華才能勝任。從我們地區成熟的經驗看,協調人不是一個修的很完美的『高人』,都是普通同修,甚至很普通很普通,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協調人本人怎麼樣,而在於其他大法弟子能否真心配合,這真的需要修煉人的心性和境界要跟上。一個協調人曾打過這樣一個比喻:協調人就像一個木棍,這個木棍不管它是否成材或不成材,哪怕是很彎曲很不好的一個木棍,它只要想立在地上撐起一片天,那麼這時如果大家你伸出一隻手握住這個木棍,他伸出一隻手握住這個木棍……這便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好壞不來自於木棍的本身,而是其他大法弟子彼此無間隔的齊心配合,而木棍只是溶在整體中的一個分子而已。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還有必要去挑剔協調人能力高低嗎?還有必要眼睛向外看誰夠格和不夠格嗎?

其實,就我接觸和知道的一些赤峰同修中,人人都可以做協調人,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環境。因為周邊城市和赤峰轄區的旗縣已經全部形成整體,他們講真相和救度世人做的非常好,就差赤峰市區這一塊了。外地同修為你們著急啊!想到赤峰市區交流沒有落腳處;想幫助赤峰建立資料點或做個甚麼大法項目,沒人牽頭;想讓誰做協調人又怕這怕那不敢出來。其實,做協調人也好,做聯繫人也好,在正法的今天,他的作用已遠遠超出個人修煉範疇,應該說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

我們不要怕邪惡會給我們帶來危險,就這樣想吧:師父讓我做的事,誰敢妄動!我做的事是最正的事,全宇宙的眾神都給開綠燈,誰敢迫害!正念強就能化解一切,整體的合力就能解體一切邪惡因素。如果每個人都有想形成整體的願望,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的便利條件組織學法小組,每個人都能放下自己認為的『對』而無條件的去配合別人,每個人都為救度本地區眾生拿出好的點子來,那我想環境很快就會改變。

有一部份同修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誰過去寫了三書有污點了;誰有怕心總是在家貓著不出來了;誰對開天目的同修感興趣又做了甚麼不在法上的事了;誰在病業關上總是闖不過去了……放下這些吧!不管哪個同修出現甚麼狀態,都是修煉路上的過程。如果我們看重了這些,必然要出現互相之間指責和埋怨。這樣張家長李家短,沒完沒了不修口的議論別人誰高興?有許多同修幾年了一直處於這個狀態。一些外地同修說:赤峰市區同修只要有形成整體的願望,我們會無條件的去幫助或圓容,缺資料給資料,缺大法書給大法書,需要人去幫助我們就去人。

跟上吧!一定跟上吧!多麼希望看到赤峰地區的學法小組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多麼希望看到有諸多的狀態不好的同修在集體學法和交流中提高上來;多麼希望看到那些昔日不修的同修在我們整體的幫助下能走回來;多麼希望看到盼望得救的無量眾生在我們形成整體後講真相中被救度。不用觀望,就從自己做起;不去指責,師父選擇的弟子最終都是威德赫赫的新宇宙的王。師父已經告訴了我們結果:「正法必成,大法弟子必圓滿。」你還等甚麼呢?你還看甚麼呢?你還看誰呢?時間還等你嗎?

一點淺見,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