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星期一」想到的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四月一日】我在學校工作,現已退休。我們學校在零九年春季,連續在兩個星期一出了兩起惡性事件。其中一次還死了人,雖然不是學校的責任,但在學校還是掀起了一定風波。在第二個星期一出事的當天下午,一些老師在談到事故時說,上個星期一才死了人,這個星期一又出事,看來星期一這個日子不順。

聽了老師們的閒聊,我在想:這些事是不是跟星期一這個日子有關呢?這星期一與每週的其它六天有甚麼不同呢?我回憶起了零八年「5.12」四川大地震是星期一,五月十九日第二次餘震又是星期一。十九號這天,學校剛剛恢復上課,這天中午又地震了,學校又繼續放假。

我把星期一與每週其它六天相比較,得出的結論是:每星期一中國大陸的所有學校(大學也應該在內)都要舉行升血旗儀式。要讓師生在指定場所正規的舉行升血旗儀式(我幾十年在小學工作),要規定學生穿著整潔,用那血色的紅布條牢牢的紮住學生的脖子,讓學生舉起那小小的、嫩嫩的、無辜的小手,向著慢慢拖上旗桿的血旗頂禮膜拜,叫學生眼睛直視血旗,看著升旗手慢慢把血旗拖上頂,手要舉過頭,腳要站得直直的,嘴裏要唱:……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就是要不斷的用無辜的生命的血肉,保衛邪黨的江山,保衛邪黨的利益。

被欺騙的師生還把它當成一件神聖正規的事情來做,值週老師要在血旗下講話,大隊輔導員(或領導)要講話,一般講話都是灌輸黨文化的毒素。當然,現在正的好的環境,就是有大法弟子真相講的好、正念堅持發的學校,升旗儀式上都講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性格特點或讀一些傳統故事等。

每週其它幾天就不做升血旗的大惡事,就是正常的進行教學。要不「512」地震怎麼壓死那麼多無辜的學生(在電視裏有個鏡頭:學校教學樓垮了,有個別學校的血旗還立在那裏)?要不星期一怎麼愛出事故?這事讓我感受到:可能就是提醒我重視鏟除升血旗這類事情方面的邪惡爛鬼、共產邪靈。

這件事情去年在小範圍內切磋交流後,我與家人同修就決定每天早晚七點正念鏟除本校和當地的邪惡因素。特別是星期一早上的七點和升旗前、升旗時這段時間,向著升旗的場所持續不斷的發出強大的正念:鏟除升血旗地方的邪惡生命、爛鬼、共產邪靈,不允許邪惡生命毒害這些無辜師生。在做的時候也沒有想過甚麼結果、起不起作用,就是堅持發正念。

本星期一(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二日)早上,天陰沉沉的,降溫比較明顯,吹風,像要下雨。我和家人同修站在窗前向著升旗的地方發正念,聽到升旗前的音樂響,聽到學生集合整隊完,聽到邪歌開始奏完,還沒聽到各種講話開始,就聽到學生大聲喧嘩:解散了。我們正在納悶:今天升血旗怎麼這麼快就解散了?

發完正念,我們出門去講真相救眾生。出門時,挨到一滴雨點子,我說:要下雨了。但我一直到市場,一上午也沒下雨,下午也沒下雨。傍晚散步時,才聽到幾個老師說:今天早上升旗前,天陰森森的像要下雨了。學生集合時,開始撒雨點,到奏國歌時雨撒密了,好像一場很大的雨的前奏。輔導員老師趕快宣布解散,還說把剛拖上去的血旗拖下來。這時校長看看天說:不用降旗了,雨都沒有下了。真是就在升旗前幾分鐘和奏邪歌那麼三分鐘左右撒了一把雨,當學生一解散就停了。我悟到:這是神看見大法弟子有正念、除惡救眾生的心,安排雨神撒了一把雨,解散了這次升血旗儀式。

寫到此我想起去年邪黨搞六十週年大慶搞的大鬧劇,從年初,各電視台在一些欄目中就開始組織唱邪歌(所謂的唱紅歌)競賽。有時聽到隔壁的電視裏鬼哭狼嚎、聲嘶力竭的亂吼,使人感到難受。到夏秋季節,唱邪歌已到了高潮。各機關單位,特別是學校,像是在搞唱邪歌運動。人人必須參加,有錢的單位還花錢制服裝。我們一直發著正念,鏟除這些邪歌裏的共產邪靈爛鬼,不讓它毒害眾生。並向學校老師發正念:老師的天職就是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素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傳授有益的知識,使學生終身受益。這才是有意義的事,這也是教師職業的高尚之所在,唱邪歌沒有意義,盡搞些黨八股的沒用的東西,耽誤你們寶貴的時間。正念加持教師冷處理此事。

結果到「十一」放長假,學校真的沒有組織老師唱邪歌,也沒組織學生唱,連一般慶祝國殤的過場都沒走。表面情況是:一方面,現在安全是頭等大事,放學後不敢留學生。誰留學生補課或排練節目,出了安全事故,誰負責?老師們都說:沒有時間安排學生排練節目。其二,是新上的輔導員老師不愛好文娛,沒有興趣組織。她本身又有教學任務,更沒有時間、沒條件安排全校的慶祝活動。這樣鬧的沸沸揚揚的唱邪歌運動,在我們學校息鼓了。我悟到:實際原因還是師父的加持,正神和護法神的幫助及正念的到位。

作為正法時期的真修弟子,我們只有按照師父教導去做。努力學好法,重視發正念(當然講真相更不能放鬆),使自己覆蓋的空間更純淨、更純正。在法正人間到來前的最後時刻多救人,圓容師父慈悲救度的心願。

個人層次的體悟,有不符合大法的地方,請同修不吝交流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