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素蓉(右一)、二姐若蘭(右二)及么弟純喜一家人跟葉老媽媽的合影 |
慶幸與感恩
老阿嬤修煉前腰骨不好,腳都蹲不下去,煉了法輪功卻能夠爬山。她說起去年年底被狗撞倒的事:「我牽起一隻狗,狗撞了我一把,把我撞翻了,當時真的爬不起來,我想起我是煉功人,過幾天就好了。兒女跟媳婦都告訴我說,媽您多煉功學法,我們就不必擔心您的身體了。」
一家人一起修煉了五、六年,大姐葉素蓉現在才怪自己最慢學煉法輪功,她惋惜的說:「修煉前那一年,就是像現在這個時候,螢火蟲季大家正忙的時候,我卻去成大醫院住了三個多月,作化療。」
重視環境保育、無污染的阿里山瑞裏山區,一年四季都可看到螢火蟲,每年的螢火蟲季都吸引上萬人上山賞螢,天氣好時,螢火蟲數量可上看十萬多隻,整片山壁都可以看到發亮的螢火蟲飛舞。
葉老阿嬤的一家人煉法輪功,算起來總共有十幾個人,大姐、二姐跟她們的女兒都煉,三姐、么弟全家人,還有嫁到嘉義市的五姐跟她的女兒也煉,就是兒媳婦住高雄的姐妹們也早就跟著煉了法輪功。
么弟葉純喜也在瑞裏山頂開了一家民宿,他感恩的說,「家人共同經歷了修煉、身體變化的過程,讓我們都很慶幸能得這個法。」
得法的機緣
嫁到嘉義市的五姐葉昭蓉談起全家修煉法輪功前的一段序曲說:「記得二零零一年,一位嫁到嘉義市的村人拿了一本法輪功的書《轉法輪》給大姐跟三姐、弟弟他們看,因為生長在農村,大家都不愛看書,每次大姐她們看到這位村人回去時就很擔心,因為她一來就問她們有沒有看書,給她們很大的壓力。」
那麼這個山頂上的家族的修煉故事後來怎麼發展呢,葉純喜認為都是因緣。他說:「那一年(二零零三年)剛好碰到傳染病薩斯(SARS),我們一家人都不敢接客人帶活動,那時全家人都閒著,剛好有人到瑞裏辦法輪功的九天學習班,兒子從學校帶回來通知單,我們就一起去上課了。假如那時沒有碰到薩斯的話,大家都那麼忙,怎麼可能連續九天去上課,現在回想起來,好像都是因緣吧。」
就這樣,這個家族上了九天學習班後一路修煉到現在,可是後來二姐若蘭卻埋怨第一時間沒人通知她,到學習班的第六天她才去瑞裏國小看法輪功師父的講法影帶,還記得當時媽媽說她,「你應該很慚愧,都在那裏睡覺。」現在她了解那是師父在給她淨化身體。
幾個月後,就是那一年七月,五姐昭蓉回去山上參加家庭聚會時,也走進了大法修煉:「看到姐姐們每人包包裏都有一本《轉法輪》,我就覺得奇怪,這一家人都不喜歡看書,為甚麼都抱著一本《轉法輪》,姐姐也沒說甚麼,只是叫我去書局買書,我回到大林真的買了書,當天晚上一口氣看到兩三點,覺得這本書真好。開始我也不知這是一本修煉的書,看到不二法門那段法時,我就決定要這個法了。」
姐妹中最慢得法的應該是大姐素蓉,也是她的身體最差,曾經癌症開刀、作化療,也作過許多氣功治療,大家叫她煉功,她就是不願意,她說:「花了那麼多錢作氣功治療都沒有效,煉法輪功是免費的,怎麼會有效?」
昭蓉回憶說:「後來有一天,家裏的人都去村活動中心煉功,恰巧大姐女兒沒去,晚上我們剛煉完功時,三姐接到大姐女兒的電話說大姐喘不過氣了,我們馬上送她去醫院。一路上家人叫她念『法輪大法好』,可是大姐連這幾個字也念不完整,我們告訴她,你說要煉法輪功,師父一定會幫你。到了醫院,大姐告訴大家說,既然說了要煉功,回去就應當去煉,醫院檢查後甚麼毛病都沒有。隔天我打電話回去,家人說她帶遊客去玩去了,已經好了。那天晚上她就開始煉功了。」
洪法講真相
昭蓉自家是開藥局的,吃藥的確是很方便,十幾年的偏頭痛,每次痛起來時都要吃兩顆藥丸,再加一罐中藥藥水,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宿便,也要靠吃藥、灌腸來舒解。她回憶說:「第一次看《轉法輪》那一天,頭也是很痛,我也吃藥了,第三天身體開始淨化了,每煉一兩套功就想找廁所,頭痛也跟著好了。從修煉到今天四年多來,我不用再吃藥了。」
或許是身體快速的改變,昭蓉覺得這個功法不錯,想讓村裏的人受益,到了八月,就辦了全台灣第一個在早晨上課的九天班,「因為大家晚上沒有空,我們早上五點就開始了,活動中心來了二三十個人,也有一對婆媳聽到辦公室廣播帶了小孩來上九天班的,那時只知道這個功法好,還不知道是修煉。」
修煉後,一家人更為和樂,工作、生活中在法理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勵。他們也寫信寄到大陸,向大陸民眾講法輪功的真相,寫好了就放到設在老阿嬤店裏的箱子裏,阿嬤不識字,她說她負責出郵資、貼郵票,並且把信件交給山下來的郵差。
老阿嬤握著滑鼠向大陸民眾傳送法輪功無辜被中共迫害的真相 |
幾年前兒媳婦給老阿嬤裝了一部電腦,教老阿嬤打電腦,用電腦寄信給大陸民眾,她當然非常高興,但仍然堅持負擔電腦的費用,媳婦說:「剛開始媽媽拿不穩滑鼠,她說拿滑鼠比鋤頭還重,就用另一隻手按著拿滑鼠的手臂說,不要跑、不要跑。媽媽用心學,一個禮拜就熟練了。」
現在,老阿嬤坐在電腦前,握著滑鼠說:「法輪功這麼好,為甚麼還被打壓,我要把法輪功的好處告訴大家。」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9/5/5/10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