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法會|走出魔難 走向理性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我在流離失所後兩三年的時間裏主要參與編輯小冊子的工作,這是我的一個願望。看著世人被邪黨的媒體不斷的灌輸害人的謊言,大法遭邪惡被無端的構陷,我心裏感到十分的急迫。為了把大法的真相與美好告訴世人,我開始編輯真相小冊子打印出來散發。後來因為同修的需要,我幾乎成了專業戶。
──本文作者

師父好!各位同修好!

在此我與同修分享我近一年來走過的心路歷程。

一、從新堅定修煉的願望

我在流離失所後兩三年的時間裏主要參與編輯小冊子的工作,這是我的一個願望。看著世人被邪黨的媒體不斷的灌輸害人的謊言,大法遭邪惡被無端的構陷,我心裏感到十分的急迫。為了把大法的真相與美好告訴世人,我開始編輯真相小冊子打印出來散發。後來因為同修的需要,我幾乎成了專業戶。

編輯好小冊子需要我瀏覽很多文章、找很多圖片;在實踐中技巧也在豐富。做資料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越來越不對勁了,我編輯小冊子失去了最初的讓世人明白真相的願望,變成了為了做好而做好的一份工作,有時候還自我欣賞一番,做出來的小冊子總帶有「我」的侷限,有個框框好像我總不能突破,使小冊子不那麼純淨。內心的苦楚使我中止這項工作,儘管我也知道這不是個負責任的做法。

這期間,我身邊一位在當地起主要協調作用的同修再次被非法勞教,事情發生後我卻提不起精神與其他同修交流以及組織營救等。我感覺到無奈而只顧自己找工作的事情。不僅如此,還對另一位同修強烈的怨恨,不做編輯工作了,想去發真相資料。可是在這方面暴露出來的怕心卻阻擋著我,步履艱難。最不好的時候甚至有修不過去了的念頭。自己也知道不對,馬上再去清除。

我知道只有加強學法才能度過難關,可是學法卻沒有原來那麼迫切與入心,學法時產生急躁的心,想通過學法一下子解決那些問題,可是這些不好的心卻生根一般怎麼去也去不掉。

此時我得到一位同修的幫助與鼓勵,她與我分享了她學法的感悟,並指出我的問題,我的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網上有幾篇交流文章也觸動了我,讓我對舊宇宙為私的根本屬性在我身上的表現有所認識。接著我看到師父《二零零八年紐約法會講法》,法中講到:「不要因為有些地區學員少,或者有些地區學員之間一直存在著爭論,就使你們在證實法、救度眾生甚至於你個人修煉的問題上都變的很消極。你在毀自己。」這猶如重錘敲在我的心上,使我猛然醒悟,我發現已經有偏離修煉軌跡的跡象,下滑的確實很厲害了,身子都沉沉的。我終於定下心來開始大量學法。

在背法之後師父很快就讓我明白了不能精進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的把自己當作一個修煉的人,骨子裏保留著的人的東西不想放棄,有利用大法獲得人中的美好這種骯髒的心。在做小冊子的過程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明白了一些理,看了很多文章,好像很自然的就想把這些運用在常人社會中改變常人社會甚麼。自己的人心迷失在這裏,人的表面似乎沒有明確的修佛的願望。其實根本的原因,我想是自身空間場中舊宇宙的生命因素,想利用大法正法最大限度的保留自己的東西,躲過被淘汰的命運。因為以前自己人的表面不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而被帶動著,所以會掩蓋與躲避,思想中還意識不到、或不願意去想這個問題。隨著正法洪勢的不斷往表面推進而無可迴避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消沉,甚至不情願學法,在矛盾與困難面前想不到自己是個修煉的人。也就是因為這個修佛的願望不明確,所以以前才經常把人中的麻煩、痛苦等都當作壞事,不能做到在遇到問題的開始就當作好事、提高的機會,老想著求安逸,把學法當作解決麻煩、獲得清靜的途徑與技能。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明明白白的發出強烈的修佛一念,做師父的真修弟子,同化大法,做好師父講的三件事,修成一個大法造就的無私無我的大覺。發出這一念之後,我感覺到走出了修煉的低谷,擺脫了舊勢力給我設置的一個巨大的難關。我的思維開始清晰起來,我又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救度眾生的事情中。此時我知道修煉就是要最表面的人,理智清醒的昇華成為一個為他的生命,把人的觀念徹底轉變為佛性,大法需要我達到的標準就是「無私無我」。為了解決問題而學法的心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化法的願望,真正的知道了法的可貴,對大法無比的珍惜。

二、對怕心與安全問題的認識

回想當初做編輯的時候,一台筆記本電腦背起來就走,在哪裏都可以隨時展開工作,所以往往是周圍的環境一有風吹草動就迴避,保護自己的心態很重,自己卻不深入的向內找,挖到問題的根,很多時候就是躲起來做事。也有遇到不能迴避的危險,這時候才正念起來,在師父的呵護下平穩度過。所以整個看來就是在需要大法弟子主動清除邪惡的正法修煉時期,顯的很被動,很多時候不像個正法時期大法弟子。

師父也是看到這顆該去掉的怕心,就安排同修將法理與我交流:「你們想一想人類說自己是猴子進化來之說都能登上大雅之堂,而這麼偉大的一部宇宙大法,你們卻不好意思給他一個正確的位置,這才是人的真正恥辱。」(《精進要旨》〈環境〉)「世上的一切都是為正法開創的,大法弟子就是當今的風流人物,從古到今各界眾生都在期盼。收救你們要度的眾生吧。正念正行,解體一切障礙,廣傳真相,神在人中。」(<致歐洲斯德哥爾摩法會>)

在一定成度上認識到這些法理後,通過自己的實踐,我開始堂堂正正起來。但是好像遇到問題第一念還是很難沒有怕心,也就是怕的根子並沒有去掉。停止編輯工作後,我需要單獨或與同修配合發資料,這時原來不經意的怕心突出的顯露出來。

在前幾個月自己找工作的那段時間,師父點悟我,無神論是造成我怕的根源之一。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元神,元神是不滅的,在歷史上曾經經歷很多次輪迴的,人的生死只是穿上與脫去一件衣服一樣,真的沒有甚麼好怕的。而無神論卻變異人的觀念,不承認神的存在,人死如燈滅,人們在這樣的變異觀念下往往充滿對死亡的恐懼,而人們的恐懼正是共產邪靈所需要的。對比古人,古代是普遍相信神的存在的,相信輪迴、善惡報應,所以古人往往能為了自己一句話放下生死,成就自己做人的理念,或兌現自己的誓言;甚至在小說、評書中,壯士、好漢等面對死亡的威脅時常說這樣一句話「腦袋掉了碗大的疤,再過二十年還是一條好漢」,那個時候生死輪迴是一個常識,所以人也很少有這樣大的怕心。今天被無神論變異的人類卻貪生怕死,為了利益與肉身的苟活,可以出賣道義與良知。在一定的層次說,無神論是怕心的根源一點不為過。當我切身體悟了這一層關係,怕就遠離了我。當然,怕心還有更深的來源,那就是舊宇宙的為私的根本屬性。

在此之前,我遇到的情況是,我知道了我是在做最正的事、順應天象變化、助師正法的大好事,我相信師父會保護我,所以我去做是安全的,哪怕表面上看起來如何危險。從信師信法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對的。可是從另一層面來看,還是覺的自己安全了有保障了才去做的,還是沒有放下那個根本的私。而師父要求我們達到的標準是「無私無我」,「我還要告訴你們,其實你們以前的本性是建立在為我為私的基礎上的,你們今後做事就是要先想到別人,修成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正覺,所以你們今後做甚麼說甚麼也得為別人,以至為後人著想啊!為大法的永世不變著想啊!」(《精進要旨》〈佛性無漏〉)

想到,當只有法的標準在那裏而沒有安全的因素時,我還能按照法的標準做到嗎?神佛他會按照他的境界的標準去做,他認準的路一定會走下去。所以說,面對邪惡的環境,面對危險,我們還能不能放下生死去達到法所要求的標準、去救度眾生、證實法,這是需要我們人的這一面明明白白去正悟法理、去做到的。

有的弟子講「怕甚麼,頭掉了身子還在打坐的」,大法弟子必須有這樣的境界,正悟這一層法理才能徹底結束這一場迫害,救度更多的眾生。

其實對於修煉的人來說,面對更高一層的法理,在還沒有完全同化的時候,按照這一層的法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肯定會有壓力,有時候看似危險,其實是安全的。拿了師父講的這方面的法當藉口是不願意放棄人的觀念。但是不理智的時候,也確實存在安全問題。我理解,考慮安全問題的基點應該放在「為他」的基點上,為了大法弟子整體的平穩,為了親朋好友同事的救度,為了真正達到證實法的目地,我們是應該考慮安全,理智清醒的站在大法對弟子不同層次的法理要求上做好三件事。多學法,明白法理,遇到問題向內找,在法中做,不人為的考慮安全也是安全的。

三、關於向內找

師父在《瑞士法會講法》中講到:「人要過不了生死這一關,他就圓滿不了。但是絕不會讓你非得疼那一下兒才算能放下生死,那只是一個形式。我不看重,我看你的心,真正能不能做到。」所以,我們不是非得面對邪惡,到了關鍵時候才放下生死,而是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放下自我的過程中自然達到的。

所以遇到問題向內找,找自己的原因,放下自己的觀念、為私的想法與目地,為他人著想,達到大法所要求的「無私無我」的境界就至關重要,關鍵時候自然就能坦然放下生死。向內找的本身就是為他的,就是在法中,提高也就在其中,無論你想不想提高結果都是提高。可是以往我總是把向內找當作解決問題的技能、修煉提高的辦法,修煉總是帶有為私的目地,沒有跳出為私一念。執著於解決問題、去掉哪一顆心,不也是執著嗎?反而障礙了自己同化法和時時處處向內找。在以往,問題的解決與境界的提高也是在學法的過程中最後無意放下了那個心而達到的。在師父講法中對我們的要求是「無私無我」,如果真的能夠按照法的要求做到,提高不提高對於我來說有甚麼重要的呢,我修的是為了別的生命考慮,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我在哪裏並不重要,我在哪裏自有法來決定。所以我只管按照法對我的要求做到好了。

結語:

其實,弟子的提高、弟子的安全等等一切,都是師父在管著。有一次連一秒鐘不到的一瞬,師父讓我在法理上體悟到了這一點,消除了我做事中證實自我的心態,讓我謙卑,儘管還不能完全達到,但是師父讓我知道了我應該遵循的標準。

在第五屆大陸書面交流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師父,並與同修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不足之處請同修指正。

謝謝師父!謝謝同修!

(明慧網第五屆中國大陸大法弟子修煉心得交流會)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