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要參加高考的小同修們切磋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六月四日】我97年得法,到今年11月份,修煉就滿10年了。當年還是小弟子的我現在已經是個大學生。一年一度的高考臨近了,想必又有一些小弟子要步入大學。在這裏,我想就此問題和將要參加高考的小同修們進行一些切磋。

現在的高考抄襲成風。我要參加高考的時候,就曾經歷過老師、家長逼著我抄襲的事。我把我當時的經歷寫出來,希望能對要參加高考的小同修們有所幫助。

在高三複習的後期,我的成績還可以,應付高考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老師們為了升學率、學校的名譽,大力鼓勵學生們抄襲,而且還美其名曰「靈活應試」。在他們看來我是最不「靈活」的一個。因為我是大法小弟子,按照法的要求不應該抄。

班主任因為我不抄找我談話,拿高考成績來勸誘我。說如果別人都抄我不抄,別人的分數都抄的高了,分數線就會提高,而我不抄還保持自己的成績,就有可能考不上我應該考上的大學。我覺的班主任就是在「轉化」我。我想我是大法小弟子,做甚麼事都要堂堂正正,而且師父在法中已經講的很明白了,「作為一個修煉人,今後的人生道路會改變的,我的法身要從新給你安排的。」(《轉法輪》)我想我今後的人生道路,我的一切師父都已經給我安排好了,我要走師父給我安排的路,就要按照法的要求去做,就不能和其他人一樣隨波逐流搞不正之風,所以我一定不會抄。我對老師說:「老師,我不敢,我要是抄的話我自己的水平就發揮不出來了……」老師很生氣的說:「你真是熊到家了!」

這之後老師又找到我爸爸動員我,讓我抄。爸爸知道一點修煉中的事情,他又用「要符合常人社會的狀態」這個理來「轉化」我。我有些動搖了,我不知道自己堅持不抄是不是有些走極端了。於是我與媽媽還有一些其他同修切磋。有的同修認為我應該抄,有的同修認為我不應該抄。後來師父《在2005年加拿大法會上講法》發表了,我和媽媽學完講法之後,我確定了不抄。因為師父講「我還記的99年7.20之前,我們多倫多那次法會就是在這塊兒開的。當時邪惡中共鎮壓迫害要開始的時候,我跟大家講過一句話,我說一個不動能制萬動!」「這場迫害是強加給我們的,是不能承認的,但是從迫害中也確實看到了修煉中的不足,也看到了大法弟子了不起的一面。能夠跟著師父走到今天,能夠從迫害中走過來,就是了不起!」(《在2005年加拿大法會上講法》)通過師尊的這兩段法,我認識到了,逼我抄,這也是對我的一種迫害,我要以我的不動制萬動,不承認這種迫害!於是我和媽媽發正念,否定這種形式的一切迫害,媽媽又說服了爸爸,後來直到高考再也沒有人讓我去抄別人的了。

我確定不抄了,可又有人想抄我的,而且說有「報酬」。就在高考的前三天,爸爸單位的領導找到爸爸,說他們家親戚有人和我一樣要參加高考了,可是英語不好,讓我給那個學生抄英語,他們給我4000元錢。爸爸回來和我說,我拒絕了。我還是那個想法,要堂堂正正的走過高考。就在高考時英語考完了只等交卷的時候,我前面的男生問監考老師17號在哪,那個老師說我又沒給你看著。於是那個男生灰溜溜的不說話了,我心想我就是17號啊,就在他後面。他回過頭來看我的考號,然後回過頭去就拍大腿,對我旁邊那個男生說:「虧了!虧了啊~!」旁邊那個人問他怎麼了,他說:「她就是17號啊!虧了、虧了啊!」原來他們通過我的同學知道了我的考號是17號,想讓我給他們抄英語,可在考試之前滿考場找17號就是找不到。我知道這是師父在保護我。

當然我也有沒有做好的地方。因為我的理科綜合成績比較差一點,在爸爸的「逼迫」下,我就帶著手機進了考場。我們的班主任告訴我們,考試時他會在考場外,會給我們用短信發考試題的答案。進了考場我非常緊張,因為考場是不允許帶手機的。後來我想,帶了手機我也不用,並發正念清除干擾我的一切邪惡,然後開始答題。在我答完卷的時候,手機振動了。這個時候我有點動心了,在想是不是答案發過來了?偷偷的看了一下,原來是天氣預報。我明白了我不應該動心,更不應該看這個短信。於是我平靜下來,認真的檢查自己的考卷。交卷之後剛出考場,就收到了班主任發來的答案。我明白了是師父在看著我不讓我有不符合大法的行為。我的錯誤是違反高考紀律,帶了手機進考場,而且沒有頂住誘惑,打開手機查短信。如果這封短信是班主任發來的高考答案,而我又有沒做對的題,我就更難保證不去抄老師的答案了,那就一錯再錯了。

大法弟子的一切師父都給安排好了,只能正念正行走師父安排的路。師父說「我們講法輪大法。修煉我們這一法門,只要你心性把握的住,一正壓百邪,你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轉法輪》)大法弟子走的路是給後人留下的,從任何角度看,都不應該抄襲和作弊,我們修的是真善忍,明明知道抄襲是最不真的欺騙行為,我們公然還要與大法背道而馳,不就是對大法和師父犯罪了嗎?

我對於高考抄襲、作弊的問題就是這樣認識的。也建議參加高考的大法小弟子堅持修煉原則,考驗面前心不動,不抄襲,不作弊,光明磊落,過好高考這一關。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