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也談字如其人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賦予了漢字極為豐富的內涵,古人歷來就有:「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載道」之說,提倡「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

我國書法歷來注重字的氣質、神韻,因為文字不僅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關,也反映出書寫者的性格特徵、志向、思想境界等。西漢揚雄說:「書,心畫也。」明人項穆說「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清劉熙載還將各種身份不同的人的書法特點作了概括:「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事實正是如此。歷史上流傳千古的書法家幾乎都是忠正廉潔、品質高尚的人,他們的道德、人格、氣節和他們的書法作品並傳後世,使人讚頌不已。

比如,王羲之品德清純,他的字清秀超逸,舉止安和;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文章妙古今,忠義貫日月,其書法樸質敦厚,充滿嚴正之氣;歐陽詢、歐陽通父子不同流俗,其書法險勁秀拔;蘇東坡書法曠達豪放;顏真卿剛正不阿,臨危不懼,他的字也剛勁雄健,結體嚴謹,法度完備,「望之知為盛德君子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浩然正氣。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都可以從他們書法作品中體會到他們這些高尚品德。

如果書家的人品高尚,他的作品也為世人所珍愛。如愛國名將岳飛、文天祥、林則徐,他們忠義正直,堅守氣節,他們的字也特別受到保護和愛戴。如果書家的道德敗壞,其作品也不會為人所重。想用書法的成就來掩蓋或彌補其人品的缺陷,那是不行的。如宋代秦檜也曾研習書法,因其賣國求榮,陷害忠良,其字亦被排斥。據傳宋代四家「蘇、黃、米、蔡」的「蔡」原指蔡京,後因他人品不好,改為蔡襄。因此那些大節有虧的人,縱使書技嫻熟,因受到人品影響,其書亦隨人而逝,泯滅不傳。

傳統文化中對於美的事物是用道德標準衡量的。其實無論是做詩、作文、寫字或繪畫,都表現出人們對「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的態度,人們在看好的、正的作品時,得到美的感受,也會受到作品內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心馳神往。「自來書品,視其人品。故無學不足以言書,無品尤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書道》)

所以學書要先學做人──立品為先,宋陸遊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即必須修養人品。書法藝術的品評,不是比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看作者的胸襟、氣質和道德修養。其實各種藝術和技能,都是為了讓人正用和善用的,人們只有修心重德,不斷淨化自己的心靈,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會展現出神采和神韻,也才能更好的利人濟人。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