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提升文章質量的一些做法與看法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6月2日】前幾天與同修交流時,有一位同修表示我寫的文章質量都還不錯,因此希望我把自己的寫作心得講出來,供同修們參考。我想我的文章如果真的寫得還不錯,也是大法賦予的智慧才能做到的,所以我認為文章的質量往往與學法的狀態息息相關:法學得好,文章可能就會寫得又快又好;法學不好,也許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一篇好作品來。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修在自己,功在師父」,餡餅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除了學好法之外,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還須有完善作品的態度才行。以下我把自己寫文章的做法與想法大概總結一下,希望能對同修有所助益:

一、寫作往往須要安靜的環境,才能寫出好作品,因此我很珍惜一天中能一個人安靜寫作的時間。為了保證文章的質量,我經常利用晚上家人上床後或早上家人還沒有起床前寫文章,故而我一般都是晚睡、早起,然後再利用午休時補充一下睡眠。而煉功則是改在晚上的時間煉(這是個人的做法,並不鼓勵同修這麼做)。

二、我寫作時,經常一次同時寫好幾篇文章。因為我認為同時寫幾篇文章,與寫一篇字數相同的長篇文章的概念是一樣的,有時甚至還容易一些(長篇文章往往要多考慮一些排列組合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五千字的文章一個禮拜可以完成的話,那麼五篇一千字的文章應該五、六天就可以寫好才對。個人以為,這種想法與做法不但可以增加寫作的速度,而且當其中一篇文章接近完成時,往往還可以帶動其他幾篇文章也很快的完成。也就是說幾篇文章同時寫,不但不會互相干擾,還可形成良性的循環。

三、個人認為,好的文章往往是整理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因為我發現如果以寫作文的方式:從頭寫到尾、從第一段寫到最後一段的方式寫作,作者的思想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容易被文章本身所帶動,如此的話,寫出來的文章可能就沒有那麼完整,甚至還可能會偏離自己的原意。個人的具體做法是:如果是自己創作的文章,我就不加思索的把自己與這篇文章有關的想法統統寫下來,然後再進行整理、增刪、潤飾的工作;寫歷史人物時,我會把該歷史人物的相關資料都找出來,然後再去蕪存菁,並逐漸的完成作品。以個人的經驗來說,用這種方式寫作,比較容易創作出高水平的文章。

四、當文章有了大概的雛形後,我在一次次的修改過程中,並非每次都從頭開始改起。有的時候我會從後面,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倒過來改;有的時候則是從文章的中間開始修改、增刪。我發現這種做法,比較不會有前面花很多的心思,後面草草了事的情況出現。實踐證明,這樣寫出來的作品看起來比較嚴謹,也比較不會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五、我們有時為了要歸正常人不好的觀念,不知不覺的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文章中去。例如寫歷史人物時,稍不注意就會使文章看起來好像在刻意美化該歷史人物的感覺,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起到好效果。故而我們在寫作時,遣詞用字應該儘量保持理性、客觀,才能使常人容易接受甚至產生共鳴。

六、寫文章儘量不要「曲高」以免「和寡」。就像一位同修所說的,最好能像師父講法一樣:「用最淺白的語言,把很深的道理講出來。」個人以為,如果文章中能適時加上一些小故事或軼事,就更能達到喜聞樂見的目地了。

七、為了保持頭腦的清晰,我寫作時都儘量不讓自己的姿勢過於舒服。例如坐在電腦桌前打字時,我常把一腳的腳跟壓在另一腳的下面;有時則是站著寫。畢竟寫作時沒有清醒的頭腦是不行的。

八、個人發現,我們在大法媒體所發表的文章,嚴格來說有許多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俗語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好、壞文章有時就差在一「簣」而已,故建議同修文章要投稿前,再以嚴謹的眼光審核一遍。如此的話,也許只是內容再潤飾一下或是段落、句子的位置再調整一下而已,整篇文章就「耳目一新」了。

九、好的想法往往稍縱即逝,而且不一定都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出現,因此建議同修隨身攜帶紙、筆,把好的想法隨時記錄下來,讓瞬間變成永恆。

以上是個人為了使文章寫得又快又好的一些做法與看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對文章質量的提升很有幫助。

但話又說回來,畢竟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擁有再多的方法而精神跟不上,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說,文章的質量往往與作者的精神、願望是一致的。就像師父所說:「不出洪微不罷休」(《洪吟(二) 難》),如果我們寫作時都能有「量不達到又快又多,質不達到『經典之作』不罷休」的願望,相信我們的寫作能力必定會有飛躍的提升與進步。

以上是個人的體悟,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