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在《法輪佛法•在長春輔導員法會上講法》中說:「他根本都意識不到了,他那個念頭隱藏得很深。現在的人變得非常的狡詐。現在的人這個心,他會掩蓋,而且他會用掩蓋來掩蓋那個心。我一看這種人是真難度。你點化他的時候,他自己甚至都意識不到他包藏的這個掩蓋、掩蓋的那個東西。而且你點到他實處的時候,我的法身點到他實處的時候,他像對待常人一樣,騙我法身,他來個假象:啊,我錯啦,然後他又用另外一個掩蓋來掩蓋他的掩蓋本身,用另外一個掩蓋。」
我的問題就是這樣,我自己很長時間都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在很冠冕的藉口下隱藏很深的心。面對坎坷,我告訴自己這是「過關」,我「不在乎」這些塵世利益,可事實上我真正在乎的是被傷害,大法就成為我的藉口,一張保護傘,因為「不在乎」,所以結果如何都無所謂,因為沒有「追求」過,所以沒有得到就「無所謂」。我根本上還是在逃避而不是面對。我總是先期盼,比如看到同修的文章正念正行否定舊勢力的安排時,就想自己也這樣做,落空後又對自己說我不執著,有沒有都無所謂。我怕自己在乎的東西沒有了,所以就告訴自己甚麼都不在乎,這不是真修,而是自己騙自己。
常人中的時候,我就在追求「完美」。自己確實有一些常人看重的東西,我的外表是比較出眾的,另外成績也一直不錯,雖然曾經逃學,但因為頭腦比較聰明,所以很快也就追上很多,體育也不錯,學甚麼東西也都比別人快。因為擁有一些這樣的特質,使我更加的希望「完善」自己。以前,我總是想,我應該這樣做,一個好人應該這樣做,這樣做才是一個好人該做的。後來,我想我是大法弟子,所以我該如何如何做,這樣才能表現大法弟子的好,我要注意各方面都做好。看上去,我好像是在修,可我卻是在為「做好」而做好,為心中所刻畫的一個完美形像應有的而去做好,而不是無條件的同化法,修去那些人的東西。每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去調整那心中「完美」的定義,然後再按照新的意思去「做好」,時不時的冒出的求名的心也是因為這個觀念。
我長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現時總是去掩蓋,當一個執著被暴露需要去掉的時候,頭腦中就會冒出我要是沒有這個執著我就不會這樣這樣表現,就會表現出那樣那樣的狀態,然後我就去按照那個腦中出現的所謂的「沒有執著那樣的狀態」去做,好像是在修,其實還是在自我欺騙,不想改變真正的自己。而也始終沒有意識到那是頭腦中出現的那個「思想」根本不是自己。
求別人認同,這個心也是一直在隱藏著。我總是說話做事時表現的很懂得體諒和照顧別人,看到他們的需要;有時我會儘量避開矛盾和嘗試去化解別人之間的矛盾,就像做「和事佬」那類事情。我曾經很長時間內都認為自己是害怕衝突,並一直鼓勵自己去面對矛盾,但效果一直不好,總覺的哪裏有些不對。我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範圍很廣,也確實懂得很多東西,但很多方面和真正該方面的專家比起來,就精細不足。我總是用粗心者的外衣來作出虛心的外表,或是提到對方專長的話題後,再提其它的方面我懂得的知識或是技能,像是那個贏了象棋冠軍和網球冠軍的笑話中的普通人一樣,用「我還擅長很多其它的」這樣的想法來欺騙自己,同時又贏得對方的認同,因為我懂他不懂得的東西,而他懂得的東西,我也懂得不少,真的是很狡猾。而我竟然發現,自己在說一句話,做一件小事的時候,都會斟酌怎樣更「妥當」,而這個「妥當」的含義,表面上好像是怎樣不傷害到對方,而本質其實是怎樣婉轉的不刺激的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看法,認同自己。還是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別人。自己的心都是很狡猾的隱藏著,又被觀念帶動不斷的用其它的東西來掩蓋它們。當我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很差勁。
雖然我自己認為是一個修煉人,今天看來,當初的我和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一個常人,一個相信大法好的常人,而不是一個修煉人。1997年通過我的姨而結識了大法,當時自然而然的就相信了,並覺得自己是煉功人,可我其實卻連一遍《轉法輪》都未曾看下來過,功也只練過2、3次。由於有了一點他心通和天耳通的小功能,加上當時剛剛上初中,遇上一個自己看不慣的老師,我開始相信於聽到的一些東西,逃避學校,並自認為是不執著成績。由於自小就是被認為很聰明,面對這樣的情形,對我寄予很大希望的父母十分反對。在惡黨迫害法輪功以後,父母嚴厲的監控我的一舉一動,原本也未曾真修不學法的我,又處於接觸不到修煉人的環境,完全淪為了常人,唯一不同的是,我心中還知道做人的道德底線。
寫出這些,把這些狡猾的人的執著和觀念理清,找出來,去掉它們。我是如此的不爭氣,可師父卻未曾放棄我。後來,我在網絡瀏覽時得到了破網軟件,終於有一天我看了揭露自焚偽案的真相錄像片,心裏不清的東西一下子都解開了。那一刻,我的淚很難止住,我決定要從新走進大法中。也從那時起,我才真正的成了一個煉功人。我下載了大法的資料,從新學習功法,並且真正開始學法,那種心情就好像終於知道自己該做甚麼,無法敘述。我開始一點點的先是向自己最好的朋友講真相,然後自己打印資料出去發。我要走好,我會做好的,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法弟子。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5/28/7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