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晉文公封山記過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3月28日】《史記》記載: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秦軍護送在外逃亡十九年的文公重耳歸國即位。走到黃河邊上,跟隨重耳多年的大臣咎犯擔心回國後受到疏遠,便向重耳請求道:「臣跟隨您奔走於天下,過錯頗多。這一點臣自己非常清楚。請准許我就此離去。」重耳安慰他道:「我在河伯面前發誓,歸國後一定與您同甘共苦!」說完把玉璧投入河中,與咎犯訂立了盟約。大臣介子推在旁邊看了,暗笑著說:「上天開恩,所以公子興盛。咎犯把公子的興盛當成自己的功勞,跟君王討價還價,真可恥呀!我不願和他共事」。於是悄悄隱蔽起來,走掉了。

重耳回國後,對於跟隨自己逃亡的人以及立下功績的人根據功勞的大小予以獎賞。隱居起來的介子推不求俸祿,所以重耳也就沒有給他。

介子推在家裏對母親說:「君主歸國即位,實際上是上蒼的福佑,而那幾個跟隨君主的人把功勞歸為自己,這不明明是欺騙嗎?竊取別人錢財的,尚且被稱為盜賊,更不用說貪天之功據為己有了!做臣子的虛報功勞,做君主的賞賜奸佞,上下相互欺騙,我和這些人實難共處啊!」

介子推的母親說:「你為甚麼不也去要求賞賜呢?白白死掉,又去埋怨誰?」

介子推說:「如果明知錯誤,卻還去效仿他們,那麼罪過更大呀!再說,既然已經說出了怨恨的話,就決不會再享受他的俸祿。」母親又勸介子推去說明真相,介子推答道:「語言是修飾表現自身的,連自身都要歸隱了,何必再去修飾表現呢?如果再去修飾表現一下,就無異於希求顯達了。」於是,母子二人一同歸隱,至死再也沒有露面。

介子推的隨從可憐他,就在宮門上懸掛一張條幅,上寫:「龍要上天,五條蛇輔佐;龍已上天,四條蛇各得其所;一條蛇獨受冷落,不是他的過錯。」文公出門,看見了條幅,嘆氣道:「這說的是介子推呀!我一直憂慮王室的事,忘了給他行賞。」於是派人到處去找介子推,也沒有找到。後來文公聽說他躲進綿上山中,就把環繞綿上山的土地封給介子推,稱之為「介山」,並說要「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隨從重耳流亡的小臣壺叔說:「君王您三次行賞,都沒有我的份,請問我犯了甚麼錯?」文公回答:「凡是用仁義來引導我,用道德來規範我的,都應該受到上等的賞賜;凡是用善行來輔佐我,使我成就大業的,都應受到次等的賞賜;凡是衝鋒陷陣,建立汗馬功勞的,都應當受到再次等的賞賜。如果只能靠力氣侍奉我,卻無法補救我的過失,那麼只能受到更次等的賞賜。所以三次賞賜以後,才能輪到你。」晉國人聽到文公的話,都很感欣慰。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