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創作研究(一)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四年七月八日】在證實法的過程中,我們有一些同修採用寫唐詩的方式來讚頌師父及大法、講真象救度眾生;有些作品寫得很好。提起唐詩創作也許有的同修會覺得很難,認為必須是學文學專業的同修才會寫;其實我認為並不難,我們只要了解了唐詩創作的一些規定和技巧,再用大法賦予的智慧是不難寫出好作品的。師父說:「比如說,寫唐詩,唐詩是甚麼樣,宋詞是甚麼樣,元曲是甚麼樣,首先得了解這些東西,然後你再試著寫。作為大法弟子來講,也許你真的想要這樣做就能做好,一定會比別人起步快、成熟快,這也是肯定的。」(《在亞太地區學員會議上的講法》)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地是把唐詩創作的基本常識介紹給同修,給想進行唐詩創作又不太了解唐詩的同修作為參考。

一、唐詩的分類、由來及作品欣賞

唐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唐人把前代產生的詩體稱為古體詩(包括樂府歌行)。把唐代所產生的新詩體(律詩和絕句)稱為近(今)體詩、格律詩。如果說古體詩是傳承了唐朝之前歷代詩歌創作的精華,那麼近體詩就完全是在唐朝形成並興盛起來的。

從明代開始,研究唐詩的人習慣上把唐詩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並認為近體詩是從「初唐四傑」盧照鄰(637-692)、楊炯(650-692)、王勃(649-676)、駱賓王(637-676)開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在近百年來幾乎形成定論了。其實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近體詩是唐太宗李世民傳給唐人的。根據《全唐詩》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寫過的近體詩有五律、六律、五絕、七絕、排律。而唐太宗(599-649)在位時,「初唐四傑」有的還是兒童,有的還沒出生呢。

《全唐詩》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寫的詩共一卷88首。另外,在《全唐詩》卷27_82【雜曲歌辭•破陣樂】中記載了三首(七絕一首,六律兩首)。後世有人認為其中的那首七絕是張祜寫的、兩首六律是張說寫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根據《新唐書(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記載:[唐之自制樂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也就是說《破陳樂》本為軍樂曲,為唐太宗所造。另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記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七年(癸巳,公元六三三年) 春,正月,更名《破陳樂》曰《七德舞》。癸巳,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奏《七德》、《九功》之舞。]。唐朝的舞曲都是載歌載舞的,所以此《破陳樂》的歌詞也是當時寫的。而張說(667-730河南洛陽人)於唐睿宗及唐玄宗時期在朝為官,跟貞觀之治時期相差了幾十年,當然不可能是張說寫的。至於張祜雖然從史書上無法考證其生卒年代,但從他寫的《馬嵬坡》《雨霖鈴》等詩中我們可以判斷出他是唐玄宗時代之後出生的,而且一生未仕,當然也就更不可能寫出《破陳樂》這種軍樂曲的配樂詩了。

為了讓大家對唐詩有更理性的認識,這裏介紹幾首唐太宗李世民寫的詩:

【還陝述懷】 唐太宗李世民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這首詩屬於排律,除了首聯外,其餘各聯均對仗,而且對仗工整。唐太宗寫的詩中還有比這更長的排律,因為限於篇幅,這裏沒有引用。但只要是對詩詞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排律比較難寫,唐朝的詩人中寫排律的並不多。

【賦得殘菊】唐太宗李世民

階蘭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濃晞晚笑,風勁淺殘香。細葉凋輕翠,圓花飛碎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這首詩是五律,而且四聯均對仗。後來在律詩的發展過程中也只是要求第三、四句(頷聯)及第五、六句(頸聯)對仗就行了。

【遼東山夜臨秋】唐太宗李世民

煙生遙岩隱,月落半崖陰。連山驚鳥亂,隔岫斷猿吟。

這首詩採用了五絕的體裁,而且也都用了對仗。貞觀十九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麗,詩是到達遼東境內在大軍中寫的。前兩句從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夜色的昏沉及邊野的荒涼。後兩句通過「驚鳥亂」及「斷猿吟」襯托出唐朝大軍軍聲遠播,鳥獸震駭的氣氛,氣勢相當宏大。我還讀出另外一層含義是:大軍所到之處,敵人如驚弓之鳥、斷吟之猿,註定是要失敗的。把猿啼或某種特定的動物比喻成阻擋歷史發展的舊勢力或惡勢力,這種寫詩的技巧常被後來的詩人所運用。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韓愈的《調張籍》「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

【賦蕭瑀】 唐太宗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首詩也是採用了五絕的體裁寫的,而且也都用了對仗。蕭瑀字時文,在隋為郡守,後歸唐,封宋國公。據《新唐書•蕭瑀傳》記載,這是唐太宗賜給蕭瑀並教導他做人的一首詩。「板」「盪」是《詩經•大雅》中兩首詩的題目,內容是寫西周的暴君周厲王統治時期黑暗動盪的社會情況,這裏用「板蕩」比喻黑暗暴政的統治時期。「板蕩識誠臣」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在那種動盪年代更能辨別出一個人的好壞。「臣」泛指當官的及普通百姓。比如現在的中國大陸就是江氏邪惡暴政的統治時期,在這樣的一個十惡毒世裏,一個人是隨波逐流助紂為虐還是堅持真理說真話做個好人;每個人都在他(她)自己的選擇中擺放著各自心性的位置。第三句中的「識」應讀[zhì],在古漢語中有「記住」的意思。如「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默而識之。──《論語•述而》」等;「勇夫安識義」這句詩字面上的意思是:勇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記住義。「安」在古漢語中有「安詳,從容不迫」的含義,如「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等。

從上面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寫的近體詩不僅內涵很深,而且對仗工整,平仄的運用也是很講究的,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人按照這種方法去搞創作,寫出了很多流傳千古的佳句: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絕句四首之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兩首絕句也是採用對仗的方式寫的(一般的絕句不要求對仗)。另外杜甫還寫了一首《登高》的七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律的四聯均對仗,而且採用了多種對仗的技巧。明人胡應麟曾把這首詩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我認為遵守唐詩的規矩去寫詩的時候反而能寫出好的作品。千百年來那些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何嘗不是嚴格按照詩詞曲格律的要求寫的呢;古人在推敲字句的時候,就是既要考慮詞義又要考慮平仄的關係,這剛好是在走正神傳的文化之路,那麼神就會給人開啟智慧,所以我們發現有一些字在句子中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觀近代一些常人寫的自由詩,不講平仄不講押韻,寫出來的東西不僅沒有甚麼內涵,而且讀起來也很彆扭。

師父說:「中國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每一朝文化,就包括這個詩歌,唐詩、宋詞、元曲也好,它們都是不同天體來結緣時所帶來的給人的文化,所以你們要想寫這樣的東西最好還是遵守它的規矩。」(《在亞太地區學員會議上的講法》)

二、唐詩的平仄與押韻

在古漢語中把文字的發音分為四聲,也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在《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分四聲法的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從中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古代漢語中四聲的大概。古人寫詩在斟酌字句時不僅注重字的意思,還很注重字的發音,因為這樣的詩讀起來才有抑揚頓挫的美感。所以古人依照四聲,將文字發音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包括平聲(在《平水韻》中平聲還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仄包括上聲、去聲、入聲。寫詩的時候使平仄發音的字交替出現,再加上押韻,這樣的詩讀起來就特別的美。

請看下面的這首詩:

【破陣樂(一)】 唐太宗李世民

秋風四面足風沙,
塞外征人暫別家。
千里不辭行路遠,
時光早晚到天涯。

這首詩是採用七絕中的「首句平起平收式」體裁寫的,下面是這個體裁的格律要求(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需要說明的是「足」字在現代漢語中是發陽平聲(zú);而在古漢語中它的發音是去聲,依照古代的韻書《平水韻》它屬於去聲七遇的韻部。「別」字屬於入聲九屑的韻部。所以這首詩是完全依照七絕詩的格律要求寫的。

詩的押韻也就是在規定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用相同韻母的字。比如上面一首詩中的「沙」、「家」、「涯」就是用來押韻的字,它們的韻母是相同的。隋代的陸法言將四聲分為一百九十三韻,撰編了《切韻》一書。中唐(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之前的詩人寫詩都照《切韻》押韻。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唐人孫愐編修了《唐韻》,將漢字四聲分為一百九十五韻。並被唐朝官方採納。因此晚唐之後的詩人寫詩一般都照《唐韻》押韻。

現今寫唐詩中近體詩通行的《平水韻》最早由南宋時期的劉淵根據唐人寫詩用韻情況編纂,將漢字四聲歸納為一百六十韻,歷代都有增補,但改動不大,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們後續研究唐詩的用韻情況及創作近體詩都採用《平水韻》。

三、古體詩

唐詩中的古體詩有每句詩三個字(言)、四字(言)到十一個字(言)的不等。有人說古體詩不講平仄,我認為不是這樣,唐人寫的古體詩中還是很注重平仄關係的變化,主要還是為了讀起來有抑揚頓挫的美感。比如: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雲…….

從上面例子也可看出,唐朝的詩人寫的古體詩不僅注意平仄的變化,甚至還用到了對仗。因此我認為寫古體詩有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儘量不要出現整句中每個字都讀仄聲或都是平聲。這樣的詩讀起來會比較拗口。
2、古體詩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還可以平仄韻通押。長詩還可以換韻。可以每句都押韻也可以隔一句押韻。但最好別隔太多句才押韻。我認為隔一句押韻比較好。

通過學《洪吟(一)(二)》我悟到師父寫的詩有一部份是以古體詩的體裁寫的。而我們目前同修們創作的講真象的長短詩包括一些歌謠(類似古代的樂府歌行)很多是用古體詩的體裁寫的,而且寫得相當好。我看到我們有些農村的大法弟子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寫出來的講真相的歌謠非常好,不僅注重押韻,而且注重平仄。我想是因為學了《洪吟(一)(二)》大法給他開啟的智慧。

下面這些詩都是摘自明慧網最近一段時期發表的,都是同修寫的講真相的詩或者是從同修寫的文章中摘錄下來的:

•民謠:心裏話

九二法光顯,大法傳世間。健身強體,功效非凡,道德回升,佛光顯現。平民稱好,達官也煉,洪傳世界,修者億萬。一不存物,二不存錢,大道無形,來去自便。誰知江氏,一手遮天,出於嫉妒,突然變臉。說上億人,超過黨員,發展迅速,是想奪權。為了鎮壓,製造事端,導演自焚,嫁禍修煉。其實大法,國外廣傳,民主國家,視為模範。紛紛嘉獎,給予宣傳,斥責中國,無視人權。奉勸各位,識破謊言,善待大法,洪福無邊。

•童謠:小朋友 明如鏡

法輪功 真善忍
說真話 辦真事
道德回升做好人
人與人 不記恨
善待你 善待他
做事處處想別人
江澤民 假惡狂
壓百姓 欺善良
瘋狂鎮壓修煉人
不許學 不許煉
洗腦班 教養院
處處關滿蒙冤人
小朋友 明如鏡
仔細想 仔細聽
誰善誰惡分得清

•勸善短句幾首:
明白真象福無邊
(一)
天災人禍不間斷
警醒世人擦亮眼
趕緊快把大法看
明白真相福無邊
(二)
中國百姓真可憐
每天活在謊言間
真話事實不讓說
騙人假話天天喊
(三)
吃梨才知梨酸甜
了解大法不算難
真象傳單仔細看
才知今日是機緣

•蓮
無私心更純
塵間展仙容
他日返天界
威儀透蒼穹

•滅惡
舊勢黑手魔與鬼
層層滅盡朗天下
陰霾散去陰風遁
人間處處開蓮花

•詠大法弟子
善哉大法徒,證法長歌行。
心堅若磐石,精進毋稍停。
坎坷付一笑,丹心照蒼穹。
無量眾生度,永沐師恩情。

下面這首詩是一位同修在寫迫害真象文章中用的引言,我覺得寫得很好,這樣的真象文章也因為這首詩而別具一格:

•依法上訪遭迫害,秉持正義志不移,人亡家破理何在?孤兒苦、尋父母,親人涕泣淚如珠,浩氣英魂待筆書。

下面這首詩是重慶的一位老年同修參加了師父辦的學習班後寫的(明慧網6月26日文章《重慶市七旬老人自述被投入勞教所毒打折磨的遭遇》)。這位同修沒有讀過書,但從學習班上下來後居然能寫詩,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質補、純真的美;這也是任何華麗的語言所無法替代的:

•提筆激動淚珠滾,見師勝似見親人;高興之中難入眠,一夜熱淚到天明。感謝師父來救度,請師帶我脫紅塵;勤修苦煉真善忍,去掉常人執著心。脫離苦海緣己到,與世無爭師引路,望師察看弟子心。這次師父離我去,不知何時見師尊,祝師平安離重慶,盼師明年來山城。

為了便於同修創作一些帶文言文句式的唐詩(不包括近體詩),我將過去的一些韻書按照現代漢語的發音重新整理了一下,刪去一些冷僻的字,整理出《詩韻簡編》,以供同修創作時參考用韻情況,並請同修在實際運用中提出意見給予指正及補充。

而近體詩用韻方式無法脫離古漢語的四聲發音,特別是入聲的發音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詳情將在下一章細說。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