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理講真相」和「有正念才能有正行」

——日本九州地區營救金子容子活動感悟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3年3月23日】作為營救金子容子活動的一環,金子容子救援會的有關成員與為此次救援活動來日的曾在中國被關押的加拿大大法弟子一道,在走訪了日本東部、中部、中國、四國等地區之後,於3月10日至14日又分別在九州地區的福岡縣、佐賀縣、熊本縣、大分縣、長崎縣拜會了各縣的有關政府官員,在事先向縣議長寄送了《陳情書》的基礎上又向各縣知事遞交了《請求書》,並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各地的各大主要媒體參加了招待會,較好地達到了本次營救活動的目的。

在呼籲營救的同時,我們以金子容子事件為切入點和突破口講清法輪功真相。在具體的與政府官員會見和召開記者招待會時,則是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不拘一格地理智、智慧地去展開營救活動和講清真相。

通過講真相,隨著天象的變化,日本政府官員對大法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對營救活動大都表現出同情和理解,對我們義務營救活動深表敬佩,同時,也對發生在鄰國的野蠻鎮壓表示遺憾和難以置信。在九州從事營救之際,正是日本一年一度的地方議會召開會議的繁忙時節。儘管這樣,還是有很多記者出席了記者招待會並表現出濃厚興趣。有些記者們又代為其他因故沒能參加的記者索要了有關資料,有的多達20份。記者們關心的焦點問題是:金子容子事件的來龍去脈、現狀及今後的走向,日本各界尤其是政府對此事的態度及行動,金子容子是否觸犯了中國的法律,法輪功是否是新興宗教,法輪功的歷史及現狀等等。其實,這些問題也恰恰都是我們要向日本各界講清真相的關鍵問題所在。

在營救和講清真相過程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這一活動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救援活動,作為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大法弟子來說,這就是一次對自己理解和掌握大法程度和修煉狀態的檢驗和考核。只有法學得好,對法理解得較深,才會在具體的營救與講清真相中做到理智、智慧和慈悲;只有時時處處將自己容於法中,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次活動中,這方面的體悟很多,現僅舉兩例以說明。

其一,用人的理講真相

在講清真相過程中,對於被諸多後天觀念層層埋沒了的日本民眾來說,要喚起他們的正念,還必須順著他們的觀念去講,使他能理解地去講,更重要的是必須站在人的層面上去講,他們才能接受。師父在法中曾多次告訴我們講真相就講最低的人的這層理,最近又在《2003年元宵節在美國西部法會上解法》中明確地教導我們說:「……我告訴大家,你們一定要理智地在做。你在講清真相中,你超越一點人的道理的時候人就接受不了,所以你們在講真相的時候,一定不能講高。你們知道的都是神應該知道的,是我講給你們的,不是講給世人的,所以那些事情是不能講給常人的。你們只能夠講我們是遭受迫害的,我們的真實情況,我們是好人被無辜地迫害、信仰自由遭到了踐踏、人權遭到了踐踏,這個他們都能接受,馬上就會支持你同情你,那還不足矣嗎?你非得讓他知道那麼高的理幹甚麼?知道這些,世人就會說法輪功是被迫害的,而且迫害者那麼邪惡,他就會去說,這不就足矣了嗎?」在講真相過程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只要我們稍微超越人的層面,馬上就會導致誤解或曲解;相反,就只講法輪功學員都是氣功鍛煉的,是以真善忍律己並努力去做一個道德高尚的好人的民眾,法輪功沒有組織,不是宗教,遵紀守法,不參與政治,可江氏出於嫉妒,動用整個國際機器對其進行滅絕人性的鎮壓和虐殺,並拿出具體事例與數字,這樣一來,他們不但能理解而且效果非常好。因此,我們體悟到: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其實都來自大法,一切的一切都必須遵照大法行事,而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在逐漸同化於大法的修煉之中。

其二,有正念才能有正行

我們在正法中的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是由長期修煉作基礎的,作為大法弟子只有把基點放在法上,才能做到正念正行,才能認清自己的正法使命,才能以慈悲去對待一切世人,從而在人的行為中才能表現出善良、真誠的態度和和藹的語氣等等。在講清真相過程中我們體悟到這種真和善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可以包容一切、化解一切的;否則,如心態不穩,效果則欠佳。例如:當有記者帶著觀念提出一些較苛刻的問題或記者反應冷淡時,我們的心態有時就被外在的因素所牽動而變得不穩。這樣一來,不但使場面頓時變得不夠和諧,也使講清真相的效果立刻下降,同時也感到了負的因素的無形滲入。其實,這時就是由於我們的念不正而被邪惡勢力鑽了空子。在講清真相過程中,我們才是這個舞台上的主角,大戲應該完全按照我們的意圖上演。只要我們心正,就能一正壓百邪,使舊勢力無縫可鑽,無法干擾,從而徹底地否定它們的安排。因為這時的場是個由大法弟子控制的正念之場,是和宇宙的特性相通的,一切也都會表現出那麼和諧如意,而此時一切不正的因素進來那就等於自投羅網和自行解體。這些,正是「好壞出自一念」(《轉法輪》)的法理的真實展現。我們體悟到:正法走到今天,大法要求每個弟子都要達到正念正行。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