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迫害中竇獻宏一家人的遭遇


【明慧網2001年3月7日】 這兒有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他們年輕、善良、有一個再過幾週就要出世的孩子,而頃刻間卻家破人亡。丈夫叫竇獻宏: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石家莊飛機製造公司十一分廠技術員,助理工程師。他勤勞樸實,為人正直,待人和善,吃虧讓人,尊老愛幼,體貼家人,無任何不良嗜好;樂於助人,每天提前上班,為同事燒開水,工作生活中口碑極好,曾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96年開始修煉法輪大法。春節前,宣傳工具不斷栽贓法輪功,為讓世人了解真象,為讓更多的生命能夠在大法中受益,春節放假後,他去北京講明真象,制止謊言。為避免本地領導受到牽連,他臨走前決定打死也不報姓名,帶著一顆修煉人的慈悲之心,他走了,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沒有為私利而阻攔他。他們天天盼,盼他能闖過難關,早日安然回家。前些天,單位告訴其家人:他在返押途中丟失。

竇獻宏的父親是小學教師,母親是淳樸農民,當年他弟弟溺水而死,責任方賠償一萬五千元,其父母97年修大法後,逐漸明白了做一個好人的道理,儘管他們清貧而勤苦,供孩子上學已很艱苦,卻在南方發大水的時候將這一萬五千元全部寄往災區。現在善良的二老只剩下一個兒子,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他們心急如焚!

竇獻宏的妻子宋桂蘭,97開始修煉大法後,身心受益,嚴重的胃潰瘍在短時間內得以根除,曾為工作單位石家莊紡織廠介紹過一批幾十萬米布的生意,不要一分回扣。99年夏,一片警不斷威脅宋的前夫趙XX,並利用單位以住房相威脅,使其逼迫她放棄法輪功,趙竟撕毀法書、摔碎法像、並對新婚妻子拳腳相加,還不許哭,於99年秋,怕受牽連協議離婚,宋一時無家可歸。99年10月底為防止法輪功被誣為邪教,宋去北京講明真相,到信訪局後根本不讓講話,被當地派出所接回後在行唐拘留所拘留13天,卻收16天的錢,還高價強賣生活用品;單位給予記大過處分,在單身宿舍內長期監視居住,還制訂了五年內不許重用等條例,幾次通過招聘考試,卻都因為修煉法輪功而被拒之門外。

2000年五月份,宋桂蘭與竇獻宏回老家結婚,警察要派警車相隨監控,被堅決拒絕。在宋懷孕五個多月時有對法輪功缺乏正念的人,在工作中故意難為她,以各種藉口借調她幹整日彎腰又緊張的工作,為了抗議對法輪大法修煉者的不公正對待和誣蔑,於是她寫了辭職報告說明情況,而車間張書記卻告訴她家人:「如果非想辭職,必須寫明是由於懷孕等自身原因而辭職。」後來只准休事假且必須寫一份休假期間一切後果自負的保證書,生活費一分沒有;車間領導還去家裏「關心」她,並就法輪功問題向來看望她的父母暗施壓力,她父親回到農村後便病倒,住進縣醫院,至今還一直在吃藥,這就是國家所謂的「關心」!每逢節假日或敏感日期,廠裏便給其家人打電話(廠裏其他修煉者亦遭受如此騷擾。)

同胞們,信仰有罪嗎?去北京講句真心話有罪嗎?敢於堅持真理、伸張正義,是大善大忍,應受表揚,這曾是中華民族的氣節啊!更何況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上訪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他們一家人都崇尚真善忍宇宙大法,深知大法要求的做好人的道理,修心向善,奉獻社會,非常和諧幸福。而現在只為合法上訪,便家破人亡!善良的老人心急如焚,他的妻子即將臨產,急需照顧,無生活費還要交房租,生活無依。竇獻宏有甚麼錯?卻受到非法關押、酷刑拷打。不知現在他身在何處。是流落在外,還是再次被非法關押?!是誰逼的大法修煉者有家不能回?為甚麼作好人,作正直的人總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為甚麼真正的暴力、惡徒、腐敗卻可逍遙法外!難道只有放棄良心,被轉化說謊才能活著?!多少貧困人口缺少救濟,卻把無盡的人力、物力、財力、酷刑用來鎮壓一批最和平善良的群眾身上?我們要求撤消對大法弟子一切不公正對待,我們要求石崗大街辦事處、警方、單位將受害者送還,我們知道現在投訴無門,只望廣大善良人士,給予他們道義上的支持和幫助!

作為各層領導,當以深明大義、無私無畏、為民請命、關心群眾為本色,而不是盲目給人當差,為邪惡當替罪羊。飛機製造公司曾多次派人到家中騷擾,並以開除工作相威脅,聽說還有人大聲砸門。天象在變化,法正人間的一刻即將來臨。謹記吧!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有報,蒼天可鑑!捫心自問:善與良知是否還在自心,微末私利能否以自己生命的永遠為代價?鼓起勇氣,站到正義的一邊吧,大法弟子的無畏付出正是為了你、我、他的美好未來啊!

一位知情者(大法弟子)

石崗大街辦事處:李XX 7761210,7753080
石崗大街派出所:馮所長,周副所長 777363,7752119
石家莊飛機製造公司:總經理成秉佑 7754251-6601
黨委書記胡宗民、劉敏達7754251-黨委辦公室
十一分廠:廠長白冠軍,副廠長馮秀林、高光輝 7754251-5111
石家莊紡織廠:胡書記 6827541-2003
細紗車間:張書記 6827541-2127
郵政編碼:050000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1/3/7/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