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深水湖驚現水下古城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1年1月4日】據博訊1月03日消息 -- 雲南一個叫耿衛的潛水愛好者在我國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撫仙湖,發現水下有類似石板的東西,水底下面那種幽靜的感覺立即觸動他想像的神經。一時間,他想到百慕大三角、金字塔及「撫仙湖裏有一座古城」的傳說……聞訊後,昆明《生活新報》與央視記者歷時5天進行了實地採訪,請看──

發現「古城」

去年年底,「澄江撫仙湖水下發現古建築」的消息在雲南不脛而走。2000年11月22日,正在昆明採訪的中央電視台記者與昆明《生活新報》記者一起趕往澄江一探虛實。

一到澄江,記者就急切地約見了「發現者」耿衛。耿衛自我介紹是國際二星級潛水教練,早在1992年5月2日,他在撫仙湖潛水發現水下有一些類似石板的東西,不像天然形成的,水底下面那種幽靜的感覺立即觸動他想像的神經。一時間,他想到百慕大三角、金字塔及「撫仙湖裏有一座古城」的傳說……水下的發現是不是史料上記載而今仍找不到任何遺址的俞元古縣城呢?他把此事悄悄地告訴了好朋友賀傑,激起了賀傑強烈的好奇心。

隨後不久,耿衛又潛入撫仙湖。據耿衛講,此次他還發現了石條及類似台階狀的石級,還有石板上的一些圓孔,圓孔中一些類似「石釘」的東西。為了更好地打聽這些「發現」的來龍去脈,耿衛與賀傑相約對外保密,四處查找資料以圖證實。直到後來他在水下拍了照片,寫了報告交到澄江縣政府,爾後又拍攝了水下錄像,耿衛的「發現」才漸漸公之於眾。

在耿衛的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叫吳學藝的人,此人是個漁夫,對水中石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記者找到了吳學藝。吳現年28歲,從12歲起就開始在撫仙湖上捕魚。當記者問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築」這回事時,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帶有暗礁,當地叫「石龍」。1998年,他經常看到耿衛及其朋友在湖中潛水。有一次,他對耿衛說,這樣潛來潛去有甚麼意思,還不如潛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甚麼。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築」這回事。

現場目擊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衛「水下發現」的前後過程後,記者要求看看耿衛在水中拍攝的錄像。經過多次商量,耿衛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開的另外幾盒帶子,說他從發現到如今只向外界公開過其中的一盤帶子。

錄像中顯示的時間為2000年10月26日15時至16時左右,記者看到不但有耿衛以前所說的東西,而且還有三角形的石體、陶片。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顯感覺到台階的大體輪廓和斜坡的規模,而耿衛說這堆水下建築群有七八百平方米。為進一步探究真情,記者提議耿衛當著記者的面再進行一次水下實錄。

11月24日10時30分,臨時組成的「探險小組」從耿衛家出發。在快艇上,記者感覺撫仙湖深不可測,藍不見底。

12時20分,在找到確切的位置後,耿衛提著防水攝像機,對著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吳正兵瞬間便沉入水下。

約20分鐘後,冷得有些發抖的耿衛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時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此次下水我發現了一根石柱,呈比較規則的方形,還有一些紅砂石。原來只發現有青石,而且被掛著的魚網也沒有以前多,遺憾的是仍沒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發現的石牆。」

眾說紛紜

為全面了解撫仙湖的情況,去年11月25日,記者採訪了當地對撫仙湖比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張墅(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記載的俞元縣是在公元前106年。從歷史的考證來看,現在的水位與原來差不多,漢朝時有過災害,元朝時有過地震,但一直未予記載。我沒看到錄像,如果真是建築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楊應康(原澄江縣文化局局長):撫仙湖現在的位置是由於原來地層的擠壓造成的,湖內很可能有個槽,有陡有平。現在湖邊有幾個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當時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說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衛的發現可能是一古建築,發生地震時使附近村落陷進去了。我自己覺得像個碼頭,那斜坡上石孔內的石釘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張慶貴(當地老人):湖水曾經把幾塊石頭推上岸來。有一塊的一面特別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邊,看上去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寬約20米、長有幾百米的「石龍」。

吳學藝(當地漁民):我常在撫仙湖打魚,別人說「石龍」一帶常掛網,但為了打到大魚,我常在那一帶下網,有一次我覺得這些石頭怪怪的,於是就順手撈了一塊石頭上來,放在金銀山腳下。那一帶沒有小石頭,原來當地人也撈起來一些做成捕魚的溝幫,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時,能隱約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專家分析

在耿衛的「水下發現」消息經媒體報導以後,各路相關專家也紛紛出馬,為這一發現作考證。

據耿衛講,對他在水中撿到的惟一一塊陶片,有關專家看看錄像就驚呼:「是東漢的!」同時,類似的專題研討會、座談會也開過幾個。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猜想和馬虎,學術界保持了冷靜,專家們仍在深思與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記者採訪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志龍。他分析,從石塊的水下堆積結構、石面情況而言,再加上有關石槽上的跡象來看,應該是人工建築。原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先充則指出那些石塊的堆砌決不是原始的堆壘,從紋理上、組合上、搭配上都說不過去,應該定為「有人工痕跡的水下堆積物」。

據悉,為準確和更加徹底地考證出此次「水下發現」的年代及是不是建築物一事,雲南省不同方面已紛紛組織了部份權威專家對此事進行更深入的考證,相信不久撫仙湖「水下發現」的結果會大白於天下。

再訪耿衛

為更加詳細地了解「水下發現」的一些情況,2000年11月26日,記者再次採訪了耿衛。

耿衛首先非常明確地否認了湖底下是小石山,同時強調,連同此次下水,他已下去38次。當他潛到水下25米時,感覺到水下面還有東西,只是石頭要比已發現的小一些,另外他還發現有兩交叉狀的石板,周圍的石條連在一起組成一個圓形。

耿衛還談到,在前前後後的針對性潛水中,他發現石頭的排列有些規則,即有紅砂石、青石和風化石,紅砂石在表面,青石在中間,風化石在最裏面。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時,耿衛說:「我將繼續深入探測,爭取找到水下那垛牆。」

疑問重重

對於耿衛的「水下發現」,種種推測蜂擁而至。

有人認為是座「古城」,或者就是神秘消失的俞元古城,但是一座城的規模難道只有七八百平方米大?

有人從斜坡及石孔、石釘推測是古碼頭,但平緩的斜坡卻又為何面對岸邊,而形似台階的那一面又為何對向水的那邊?

有人持宗教祭壇說。如果說是宗教祭壇,那麼從目前國內的考古發現來看,還沒有以巨石堆壘的祭壇。何況在古代,有誰有能力在水下建如此大的祭壇?

有人說是古村。從歷史上來看,水位並無多大變化,何況全由石頭建房的可能性不大,再說又無任何的生產生活工具發現。

有人推測是舊石器時代的建築物。但在那種時代,沒有任何別的金屬工具,又如何人工雕琢,而且那麼大的石頭,又如何搬運?

有人說是在俞元古縣城存在的那段時期,地震或哪種地殼的運動,導致湖面塌陷,使建築物倒向湖中。對此說法,首先無史料記載,其次無任何遺址痕跡,再次無任何水中發現證明。

說法紛紜,到底耿衛的「水下發現」是甚麼?對此,專家們也保持了比較冷靜的心態,看來只好再等等了。

背景資料

撫仙湖位於雲南澄江縣城南面,形狀像一個葫蘆,位於澄江、江川、華寧三縣之間,面積212平方公里,是我國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最深處達155米,容水量為滇池的12.7倍。

撫仙湖的形成,大約起始於地質年代第三紀末。歷史上水位無具體記載,但上升和下降幅度不大。

1992年7月29日,祿充村漁民張之亮從撫仙湖中捕到一條大青魚,長155釐米,重64公斤。隨後,又有一條重達73公斤的「青魚王」被捕獲。

《澄江府志》曾記載過撫仙湖中有「海馬」。據當地人講,他們也看到過如馬一樣大的東西,渾身白色,在湖岸上曬太陽,在水面上行走如飛。根據史料記載及現代人們所見,撫仙湖中確實有這種動物,但究竟是甚麼動物?至今仍是一個謎。

1980年,漁民在湖中打魚時,從湖中網起一具人的屍體,屍體的表面有一層白色的硬殼包裹著。據有關專家分析,這屍體在冰冷的深水中年代久遠,既沒腐爛,也沒有被魚蝦吃掉,完整地保存下來,以致形成了一層白色的硬殼。但究竟有多少年了?那層白色的硬殼又是甚麼東西?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仍是個謎。據了解,目前此屍體在有關部門保存著。

據悉,幾年前,兩漁民打魚時不慎落水,但漁民們來打撈屍體時無論如何也找不著。第二年8月,屍體仍未上浮,被打撈上來後,屍體保持完好,只是表面被鈣化。據傳,在撫仙湖中淹死的人屍體不但不腐、不上浮,而且在水中也是直立狀態。

據說沒有相當的高度,飛機是不能在撫仙湖上空飛行的,如80年代初,一架直升機飛臨撫仙湖上空,突然墜落在湖中四五十米深的地方;抗戰時期,一架飛機迷失方向,在湖上超低空飛行,無端墜毀。

據說,1991年10月24日,撫仙湖東岸海口村張玉翔等人夜間在湖中捕魚。深夜1時左右,突然大霧瀰漫,從湖水中升起一個發光的圓盤樣的光環,升出水面後,很快就消失在空中,剛才還離岸很遠的漁船,轉眼之間就撞在岸邊的石埂上。從湖中升起的光環,是不是「飛碟」?也是個謎。

https://www.peacehall.com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