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世紀之交神州大地 驚天動地轉法輪(二)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一年一月十九日】(接前文)

三、月亮是史前一茬高度發達的遠古人類製造的一顆中空的人造衛星

《轉法輪》(卷二)第13~14頁指出:「月亮就是史前人造的,它裏邊是空的。」現有的科學證據已經能證明這一點。北京電視台7月5日科技節目播出了科學家對此的研究成果。

首先,月球的天文參數證明月球不是自然天體。科學家們發現,月球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天體,它比自然天體的衛星大得多。請看下列數據,地球直徑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徑3467公里,為地球直徑的27%。火星直徑6787公里,有兩個衛星,大的一個直徑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徑142800公里,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徑120000公里,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其他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5%,但是月球卻達到27%,這表明月球不是一般的天體。

月球不是繞地球旋轉,而是伴著地球對轉。其反常軸向自旋,速度非常之快,遠遠快於大小、距離與其類似的行星所應有的速度。一般天然衛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而月球軌道卻是園形的(軌道半徑為38萬公里),我們知道,只有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是園的。月亮與同樣大小的行星相比,密度要小得多。預示它不同於其他行星,它內部可能是空的。

地球對月球的引力遠遠小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但月球卻沒有被太陽吸引過去而仍留在地球的軌道上。如果月球是一顆宇宙中的天然星體,那麼它一進入太陽系就會被個大無比的木星吸引過去而不會跑到地球身邊。所以,很難想像月球是在宇宙中自然形成的。

地球屬於類地行星,而類地行星除地球外,其他的都無衛星。也就是說月球不是地球的衛星,它更像人造天體。

第二,月球內部是空的,這已經被月震試驗的證據所證實。

地震學家通常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的性質。同樣,科學家們可以用月震波研究月球內部的性質。美國宇航員以月面為基地設置了高靈敏度的地震儀將月震資料發送回地球。其中一台由「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設置在靜海,另一台由「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設置在風暴洋。這種高靈敏度的地震儀甚至能記錄宇航員在月面上的腳步聲。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969年11月20日4點15分「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用登月倉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隨即發生了月震。月球「搖晃」了55分鐘以上。震動由小逐漸變大,至強度最大用了約8分鐘,然後振幅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這個過程用了大約一個小時,而且「餘音裊裊」,經久不絕。

地震研究所的負責人莫里斯﹒雲克在下午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傳達這個令人吃驚的事實時說,要直觀地描述一下這種震動的話,就像敲響了教堂的大鐘。震波只是從震中向月球表層四週傳播,而沒有向月球內部傳播,就像在一個完全中空的金屬球體上發生的。在地球上這種現象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這充份證明月球內部是空的,表面是一層殼。

在「阿波羅」12號造成「奇蹟」後,「阿波羅」13號的宇航員用無線電遙控飛船的第三級火箭使它撞擊月面,地點選在距「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設置的地震儀87英里的地方。月震持續3小時20分鐘後才逐漸結束,月震深度達22英里至25英里。只有中空的球體才會發生這種形式的振動。「阿波羅」13、14號的宇航員還進行了多次月震試驗,最大的一次月震造成的月面振動持續了4個小時。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16號與月面》報告書談到,月震研究表明,月殼內部存在一個40英里厚的「硬層」。科學家馮﹒布勞恩博士指出,在40英里的深度振動傳播速度是每秒6英里,這是岩石無法達到的,查閱一下物理學手冊,就知道聲音只有在金屬或金屬質岩石才能達到如此的傳導速度。振動在月球內部的傳導速度與振動在金屬中的傳導速度一致,科學家們推測月球內部存在金屬的殼體,而在殼體之上覆蓋著鬆散的10~20英里厚的石塊層。烏德博士等人說這個鬆散層是在若干億年的時間裏,塤石和小行星、彗星多次猛烈撞擊月面破碎後逐漸形成的岩石層。月球是史前人造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根據得到的所有資料和數據製作了形形色色的月球模型,其中一個是用鈦(月球上有高純度的金屬)構成的中空的球體。

第三,月球內部是空的,這可以被月球磁場的證據所證實。

科學研究表明,宇宙天體都有磁場,而月球幾乎沒有磁場。科學家認為地球的磁場起源於地球內部的地核。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是固態的,外核是液態的。它的粘滯係數很小,能夠迅速流動,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場,地球磁場強度介於0.35奧斯特~0.7奧斯特之間,由塤石的天然剩磁推測其他天體的磁場強度為0.59奧斯特。這就是說,所有天然天體都有磁場,像地球一樣,是實心的。而月球卻完全不同,根據「阿波羅」宇宙飛船採回的月岩樣品及月球表面磁場的直接測量,月球周圍的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0,月球幾乎不存在磁場。它內部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內核,它內部是空的。

第四,月球內部是空的,這可以被月球密度的證據所證實。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月球的平均密度是3.33克/立方釐米,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釐米,幾乎相差一半。哈洛德﹒尤裏博士等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月球「重心」空虛所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球權威爾金斯博士在《我們的月球》一書中甚至估計月球中有體積約1400萬立方英里的空洞。

在1976年出版的《阿波羅的宇宙旅行》一書中,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萊波特﹒理查德﹒路易斯寫道,阿波羅11號、12號宇航員帶回的月面岩石標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月球岩石的密度為3.2~3.4克/立方釐米,地球岩石密度為2.7~2.8克/立方釐米),它在月球重力環境下重量只有地球岩石的一半,而且只有月球的外殼如此堅硬,那麼其內部不就是空的嗎?所羅門博士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他對月球的重力進行了研究並提出,月球內部可能是空的。他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一份名為《月球》的國際性研究雜誌上。他寫道:「根據「月球軌道環行器」的觀測,使我們得以獲得了與月球有關的大量知識,尤其在重力方面。也就是說,月球內部很可能是空的……」。人類用現代科技的手段,認識到月球內部可能是空洞。

最後,月岩的年齡也能證明大法的科學性。月岩研究表明,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於地球。月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形成於46億年前(有的岩石壽命達70億年),而我們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岩石的形成時間不過是39億年。並有6種元素是地球上所沒有的。

月球是史前人造的,月球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個人造天體。其實,現在科技界有許多發現表明存在史前文明,在我們人類這次文明以前還存在著文明時期,其發展方式與現在完全不同。既然今天的科學家都能想到在太空中造一面鏡子,利用它反射太陽光照到地球上(北京時間1999年2月4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兩名宇航員將「人造月亮」送入太空),人類有甚麼理由懷疑史前人類在太空中造一個月亮的能力呢?
──摘自《致黨中央萬言書》

四、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漏洞百出的一種假說

李洪志老師在《轉法輪》的「氣功是史前文化」一節中列舉了很多達爾文進化論所無法解釋的科學考古發現;李老師在《法輪佛法(在悉尼講法)》一書(P25)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有人說:我們人是從猿人進化來的。其實我告訴大家,人根本就不是從猿人進化來的。」

隨著考古學不斷的新發現和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發展,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達爾文進化論完全是一種沒有確鑿科學根據的錯誤假說。而李老師的論斷是有客觀科學依據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套漸進式(Gradualism)的理論。達爾文理論認為:自然選擇必須靠極度微小、並對生物有利的遺傳改變,長期不斷地積累才能發揮作用。他給賴爾(Charles Lyell)的信中說:「如果我的自然選擇論必須借助……突然進化的過程才能說得通的話,我將棄之如糞土。……如果在任何一個步驟中,需要加上神奇的進步,那自然選擇論就不值分文了。」

主張進化論的人說,每次的遺傳改變必須是極其微小甚至是不能覺察的改變,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動植物才漸漸進化出新種來。高等動物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生物界全體的關係好比是一棵大樹,同出一源,低等的生物好比樹根,高等的種類好比樹枝,如此這般,進化是連續不斷的,漸漸改進的。這是生物學上有名的「進化樹」。

首先的挑戰來自於考古學發現。如果生物的產生真的如達爾文進化論那樣,從一種簡單低等生物進化到另一種複雜較高等生物,中間必須經過無數代具有微小差異的不同形態的生物,但是,迄今為止,考古學並沒有這樣的發現,任何種類的生物都是各從其類,找不到任何中間生物。進化論說動物演化過程是這樣的:原始的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殼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猿、人類。考古從來就沒有發現介於兩類之間的生物,那麼從一類進化到高的另一類,是如何慢慢進化的?如何解釋這些「失落的環節」?

例如,經過100多年的考古發現,如果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從類人猿到今天人類的各個階段歷史時期,都應該有其特徵的證據--包括各階段的化石和相應的文化遺址、工具等。可是類人猿時代的化石找到了,人類的化石找到了,而從類人猿進化到人類中間階段的化石卻沒有。如果這樣的話,所謂人從類人猿進化來的假說只能成為空中樓閣。1892年「嘉伯人」的例子曾經轟動一時。考古學家杜波瓦在嘉伯發現了一塊很像猿的頭蓋骨的骨片,在40英尺以外又發現了一塊大腿骨。所以他說,顯然這是屬於同一個生物的。這個生物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又具有猿一樣的頭骨,這一定就是那個過渡環節。但後來證實這分別屬於是一百萬年前一起生活在嘉伯的一個猿和一個人。由唐納德.喬漢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的「露西」,曾被認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現在科學家已經鑑定其為一種絕種的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跟人沒有關係。

此外,大量的不同地質時期、歷史年代的人類史前文明的證據不斷被發現。史前人類不但存在,而且考古學的證據還證明人類的史前文化是十分發達的,在史前建築、天文、地理、物理、冶金、醫學、藝術等方面均取得驚人的成就,有的甚至連現在的科技水平也達不到那種程度。如世界各地的史前巨石建築、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28億年前的金屬球、4億多年前的太古石畫、約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的人的腳印、2.35億年前的三疊紀岩石層上的人類腳印、6500萬年前的金屬管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進化論所無法解釋的。

再舉個例子,在長達38億年的化石記錄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指絕大多數動物門類在寒武紀就像「爆炸」一樣突然出現)。199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紐惟恭的報導:《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矚目》,他指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性重大事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能動搖傳統的進化論。1995年7月19日《人民日報》又發表《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傑指出,達爾文進化論的中心論點是:生物種是逐漸變異的。但是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飛躍。

「中國澄江化石群」的考古發現引起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震驚考古、生物學界。澄江化石群屬於早寒武世化石(前5.5億年),此外在加拿大布爾吉斯發現中寒武世的頁岩(前5.3億年),其中也有生命「爆發」的大量地質資料。可見,在寒武紀(約前5.7億~前5億年),幾乎所有的已知動物門類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紀之前,不僅多細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的、迄今所發現的新元古代的各種化石中,尚無一種可以確認為已知動物門的祖先。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動物門類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寒武紀出現多細胞動物必然在其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早期演化過程,然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這個中間演變過程的證據。化石記錄不完全嗎?但是要知道化石記錄是隨機的,為甚麼單單就漏掉了中間環節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是譽為最有資格批判進化論的人。因為他曾任美國大法官華倫(Warren)的助手,他的專長是分析明辨律師在辯論時所用的詞藻和邏輯。當他讀到進化論的文獻時,馬上發現裏面充滿邏輯上有問題的雄辯與遁辭。所以他以法官的身份,多次質問:「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進化論」是真實的?確鑿的證據何在?」他在自己寫的一本書《審判達爾文》(Darwin On Trial)中做了這樣的總結:「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有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跡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環境如何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巨大變化」。

其次,從進化論的分子基礎看,進化論認為,生物的基因基本上很固定,但偶然間會產生突變,會產生與上一代略異的個體,並且此種特性又可以傳給下一代,因此代代相傳,差異性就愈來愈大,因此突變就是進化論的證據。然而,根據統計,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突變都是不正常的、有害的、有缺陷的,甚至是致命的,並不是有益的、合適的、積極性的變化。而且突變後的個體常常在自然環境中活不久,所以生物的突變只是少數,不是多數,突變是退化而不是進化。生物會有突變,然而也只是在大小、顏色等方面的改變,其基本構造仍無改變。例如蛇可以因突變而成為全身雪白的蛇、果蠅可以因突變而成為大型果蠅、烏龜可以因突變而變成花殼龜……然而不管如何突變,這些生物仍然是原來自己那一種屬,不會變成高一等的其它種屬生物。

許多學者從基因突變發生的幾率出發,計算出了產生新物種的概率,發現小得驚人。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學機制為例,講述如此複雜精密的生命現象不可能是進化出來的。其中一個蛋白(TPA)產生的幾率是1/10的18次冪,至少需要100億年才能發生。如果同時進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幾率就是1/10的36次冪……他說:「很可惜,宇宙沒有時間等待」。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發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進化成了一個新方向。開始人們認為用生物分子的序列差異可以推算進化的時間,比較分子的差異程度,可以確定進化關係。這成了進化一個有利的證據。然而,進一步的發展卻搞亂了進化體系。因為研究不同分子的序列會得出不同的進化譜系。98年《科學》雜誌上,分子遺傳學家彭尼斯(Elizabety Pennisi)指出:「按照新順序的微生物基因組相比較,就使整齊的生命之樹陷入混亂,從而對所有生命的分類引起了懷疑。」費爾德曼(Robert Feldman)總結到:「用甚麼樣的基因,就會產生甚麼樣的進化位置」。如果進化是事實,必然存在一個有序的演化過程,可是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卻表明不存在這樣的進化體系,完全是混亂的關係,那麼進化怎麼可能存在呢?

現代的進化論的一支:「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是19世紀末,而後於20世紀上半葉,由孟德爾、魏斯曼、摩爾根學派發展起來的。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認為生物體由專司生殖功能的種質(Germ Plasm)和專司其它功能的體質組成。種質具有連續性、獨立性,不受體質與環境的影響。自然選擇的對像便是種質。是生物進化的唯一機理,反對舊達爾文進化論中把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拉馬克觀點作為生物進化的輔助因素,認為進化是一個沒有指導、沒有計劃、沒有目的、非人格化、不可預測、完全自然的過程。此理論的種質說與體細胞內也有遺傳物質的事實不符。新達爾文主義者仍然拿不出確鑿的中間進化過程的證據,面對大量的挑戰進化論的考古事實,他們還是憑信心堅持「漸進」的進化論學說。

不管如何,現在國際上許多勇敢的科學家已經開始正視達爾文進化論遇到的嚴重挑戰。至少認識到達爾文進化論只是很多關於生命起源學說中的一種,並非絕對真理。新西蘭分子生物學家邁克﹒但頓(Michael Denton)在《進化:危怠的理論》最後一段的結論中說:「儘管進化論有崇高的地位,多少人花了多少心思力量,將生命的活力侷限在達爾文主義的思想之中,真理告訴我們:大自然並不受制於牢籠。直到如今,我們對新生物的出現仍然無知;那「謎中之謎」--地球上生命之始--仍然像達爾文在獵狗號上揚帆的時候一樣神奇。」

可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存在著種種謬誤,達爾文在晚年回顧他自己的科學道路時也曾說,當初他提出進化論的時候,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可能的假說,從考古證據看,不足以說明進化論的正確,但沒想到一下子被人們迅速接受了,並作為一種信仰而廣泛傳播。在鐵的科學事實面前,現代人還在盲目地維護著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科學不是為了探索真理,而是為了維護科學本身,這不是地道的盲目迷信嗎?難道不可悲嗎?

這正如李洪志老師所說:「人類說自己是猴子進化來之說都能登上大雅之堂,」以此為證現代科學它真的科學嗎?
──摘自《致黨中央萬言書》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