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1999年8月30日】《轉法輪》在「煉功為甚麼不長功」一節還指出:「在我們思想界歷來就存在著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問題,老在議論、爭論這個問題。其實我告訴大家,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轉法輪(卷二)》中明確指出:「宇宙最根本上就是能量構成的」。這就啟示我們要從宇宙的能量本質出發,去認識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

現代醫學發現人腦的思維是一種電磁波,表現為腦電波。美國生理學家厄蘭格和加塞因為發現腦神經細胞的電特性而獲得1944年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他們認為,人腦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能量存在形式,表現在我們這個空間就是一種電磁波。可見,精神在我們這個空間是一種能量場,現代物理學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場構成的,愛因斯坦對宇宙中無形場學說是肯定的。他認為場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粒子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結和在我們這時空的物質外殼,是無形場的一種能量的聚合體。既然場是基本的物理實際存在,場也是物質,那麼精神也是物質。精神和物質最後都歸於物質存在,都歸結於、統一於能量這個宇宙的本質,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

精神物質一性論為我們認識自然界、認識宇宙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自牛頓時代以來,人們把自然界分為無生命的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兩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傳統宇宙觀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許多無生命的物質組成的集合,所有物質都是由更小的、分散的、不具備記憶、意識和目的性的無生命的東西構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是純粹的機械關係,好像機械的各個零件一樣。一切事物的運動完全是由目前所發現的物理化學規律所控制的,被嚴格限定在一定的時空範圍之內。可事實果真如此嗎?自然界真的存在這種鴻溝嗎?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周圍神奇的自然界。

1966年美國測謊儀專家克里夫﹒巴克斯特 (Cleve Backster) 把測謊儀的兩個電極連接到一株牛舌蘭的葉子上,在他往牛舌蘭的根部澆水後,他奇怪地發現測謊儀電流計的波形記錄儀的記錄筆畫出了類似人在高興時的感情衝動的曲線。當他心想用火燒一下牛舌蘭的葉子是甚麼反應,還沒等他行動,記錄筆瞬間畫出了類似人在恐懼時的曲線。後來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對25種不同的植物,包括萵苣、蔥、橘子、香蕉等,進行了類似試驗,所得的結果相同[1]。過去我們一向認為植物沒有意識,它們怎麼會有思維、有感情呢?

巴克斯特還對人體的體細胞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人的體細胞不僅會隨人的感情變化做出反應,而且在離開主體之後仍然會有反應。在一次實驗中,他在聖地亞哥從同事Brian O"Leary身上取了一些白細胞,然後讓O"Leary從聖地亞哥飛到亞利桑那州的費尼克斯,O"Leary把所有惹他生氣的事都記下來了,還記下了每件事發生的時間。事實表明,儘管體細胞和主體有距離,但仍保持著呼應。來自費尼克斯的信號很強,距離並沒有影響體細胞對主體的情況做出反應。用鉛或其他材料阻擋那個信號,但根本擋不住。個體細胞是怎麼知道人體整體的信息的呢[2]?

生活在森林地表的一種黏菌表現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能力。這種生物是一種變形蟲,不怎麼會移動,非常小,通過細胞分裂幾個小時繁殖一次。當它們找到食物以後,大約50萬個這樣的單細胞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像蛞蝓(俗稱鼻涕蟲)一樣的有機體。細胞各自承擔起不同的肌肉和器官的工作。這個由個體分工合作的「混合物體」就爬出去覓食了。它(它們)可以幾個星期保持這個狀態,找到合適的地點後,這個蟲就像蘑菇一樣一端落地,噴出孢子來,發育成小變形蟲[3]。這些細胞是怎麼知道要結合在一起去尋找食物的呢?它們之間是通過甚麼方式進行信息交流的呢?

此外,根據198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做的鈹原子輻射實驗表明,人腦的活動會對亞原子微粒等量子系統的運動產生直接影響[4]。非生命體怎麼能與生命體的思想進行溝通呢?

在量子水平上或亞原子範圍內,粒子的特性是難以預測的。舉個最著名的例子,假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個小時。半衰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樣品中一半的原子會衰變,另一半不會。但是如果考慮單個原子呢?那麼在一個小時當中,它衰變的可能性是50%。那麼它到底是衰變還是不衰變呢?但不管怎樣,粒子是否衰變是確定的,粒子是如何確定是否衰變的呢?

丹尼爾﹒科什蘭和他的同事們提供了細胞具有「記憶」和「決策」的萌芽狀態的憑證[5]。更進一步,有理由相信DNA和RNA 大分子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主動的有機體,可以主動地改變其組成部份。比如,人體內每一個細胞中的DNA分子,除了包含遺傳信息外,還知道自己該長成人體甚麼部位的、具備甚麼功能的細胞。那麼單個DNA分子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人體中的位置的呢?

經典生物遺傳學破譯了生命遺傳信息的密碼。遺傳信息是以基本粒子為單位組成的非周期性晶體,遺傳顆粒類似於莫爾斯電碼中的符號「─」、「﹒」等,DNA分子的不同排列順序表達不同的信息。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指出,原子和分子的微觀世界裏存在著「波動」,即微觀粒子的行為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根據M. 德爾勃留克模型,基因是極小的,按理說也應該存在著「波動」,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極小的基因在數百年乃至更長時間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波動」,並能準確無誤地複製,從而傳給子孫[6]。基因是如何選擇微觀粒子的行為,使之能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的呢?

傳統觀點對「生命」的定義是:生命是蛋白質和核酸的複合體系存在方式[7]。過去,人們認為病毒是最小的生命體;病毒本身包含多種蛋白質和核酸。然而,科學家在植物中又發現了更小的病原體 ----- 類病毒。這些類病毒就是單一的核酸分子,不含蛋白質,卻能自主複製並導致疾病。近來,人們又發現了Prion 蛋白, 這種單一的帶病變構像的蛋白質可以鏈式反應的方式迅速導致其對應的正常構像的蛋白也轉變為異常構像來複製自身,從而在腦細胞內大量聚集,使大腦呈海綿狀,導致眾所周知的瘋牛病等腦病變。這些發現說明了單一的核酸或蛋白質分子就可以是活的病原體,類病原體、Prion蛋白不是蛋白質、核酸的複合體系,因此這已經打破了人們常規的對生命體的定義。

幾何中的圓周率p 在描述亞原子粒子、光和其他物理量的方程中又出現了,而這些物理量與圓並無明顯關係。科學家們還發現如果自然界中的常數,那些不變的數,比如,引力強度、電子帶電量、質子的質量,這些數如果稍有不同,原子就不會聚在一起,恆星也不會燃燒,生命也就根本不會出現了[8]。另外,如果按照傳統科學的觀點,自然界的演化應該有多種演化方向的。可是科學家們卻發現自然界似乎總是以一種最優的方式、途徑演化。

又如人體的精妙結構常常令生物學家讚歎不已,自然界各種生物雖豐富多采、各不相同,但在結構、功能上卻都能與自然界配合得天衣無縫。從種子和豆莢的奇妙設計上我們也可以知道一些情況。果實和種子設計成非常誘人的樣子,這樣鳥和其他動物就會去吃,既而將種子帶到各處。薊和蒲公英給種子做好降落傘,讓它飛到空中。槭樹的種子是旋轉的,像直升飛機。還有能夠漂浮的,如椰子。也有其他的,如紫籐,用驚人的力量把種子彈出去。蘭科植物中,有一種蘭花叫杓蘭。不僅花的形狀特別,而且讓昆蟲傳粉的方式也非常絕妙。杓蘭把蜜蜂困在花中,等受粉之後才從一個特殊的出口把它放走。還有一種蘭花,模仿雌性昆蟲的形態,同時它還散發出一種難以抵禦的氣味,吸引雄性昆蟲前來交配,實際上是來給它傳粉。時間算得非常準,開花期正好是雄性昆蟲孵化出來之後。

在熱物理學中有一種馬拉高尼效應[9](Marangoni Effect)當一種液體的液膜當受外界擾動(如溫度、濃度)而使液膜局部變薄時,它會在表面張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馬拉高尼流,使液體沿最佳路線流回薄液面,進行「修復」。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在發育著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體的雛形,使其細胞排列次序改變,然後隨意把它放回原處,一條正常的青蛙腿還會發育出來。即位於某一位置的細胞並非註定要成為某一部份,任何細胞都可以依據其整體環境而成為相應器官的一部份。胚胎的各組成部份的形成似乎是由它們在胚胎發育的關鍵時刻的空間關係所決定的[5]。類似的,冬天把柳樹的樹枝枝叉全部鋸掉,只剩下根部,到春天時,原來的根部細胞未必註定只能成為根部細胞,它們會分化,生長成柳樹的各部份,如樹幹、樹冠、枝葉等。又如全息照相(Holography)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原理,將光的振幅、相位以光的干涉條紋的形式記錄下來,並在一定的條件下使其再現,從而形成逼真的立體圖象。全息照片的每一小部份都記錄著物體所有點的信息,所以每一個小片中都能顯示出整體畫面[10]。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整體的信息包含於部份之中。

自然界為何如此玄妙?根據物質精神一性論,我們認為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精神層面的存在。精神也是一種物質。物質、精神最後都歸結於宇宙的本質──能量。萬事萬物都是宇宙這個生命有機體的組成部份,在其發展變化的背後存在著生命推動力,都是宇宙智慧的物化表現。宇宙中的一切演化規律、精妙構造都是宇宙的智慧、精神特性在我們這個空間的體現。

【1】 Cleve Backster, Evidence of a Primary Perception in Plant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vol. 10, no. 4, Winter 1968, P. 329-348
【2】 Robert Stone, The Secret Life of Your Cell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1997, ISBN: 0914918966
【3】 Peter Tompkins, Christopher Bird, Secret Life of Plants,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2, ISBN: 0060143266
【4】 克利斯﹒馬頓 等著,田力男譯,《水晶頭骨之謎,揭示人類的秘密 ------ 過去﹒現在﹒將來》,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8.10 北京
【5】 【美】大衛﹒格裏芬 編,馬季芳譯,《後現代主義 ------ 科學魅力的再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8
【6】 【日】本村資生,《從遺傳學看人類的未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1
【7】 李慶臻 主編,《簡明自然辯證法詞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1
【8】 科學發現了上帝,Science finds God,《新聞週刊(國際新聞專刊)》,Newsweek,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agazine),美國版1998年7月20日,亞洲版1998年 7月27日
【9】 Van P. Carey, Liquid-vapor phase-change phenome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rmophysics of Vaporization and Condensation Processes in Heat TransferEquipmen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emisphere Pub. Corp., Washington, D. C.: 1992
【10】 朱德忠,《熱物理激光測試技術》,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